此生永做尽职“守城人” ——追记白湖监狱管理分局龙山监区民警陈红兵[安徽法制报]

05.12.2016  19:32

宋金霞的手颤抖着,女儿的泪光和她的白发在这个冬天齐至。她的丈夫——白湖监狱管理分局龙山监区民警陈红兵,在2016年10月14日早晨,因为突发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直到现在她仍不肯相信,薄雾中目送丈夫上班的背影,竟成了生命中的诀别。

来不及脱下的警服

如今再回想陈红兵生前的点滴,宋金霞恍然了悟其实丈夫的身体早已发出了警告。在他离去前一个月,陈红兵经常感到头疼,多年控制稳定的高血压有升高的趋势,下班回到家就瘫坐在沙发上,显得十分疲惫。宋金霞劝他去医院看看,可陈红兵却说:“监区人手紧张,再等等吧。

10月14日早晨,已经连续上了4天班的陈红兵本该休息。监狱实行“4+3”工作制,上班4天休息3天,上班期间24小时待命,晚上的睡眠时间难以保证。但为了给一名请假的年轻民警顶班,陈红兵还是起了早,在同妻子告别后,再次来到监区。

7点30分,正指挥服刑人员打扫监舍的陈红兵突然感觉到一阵强烈的眩晕,他勉强支撑着摸到民警值班室的床铺上坐下,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滴落下来。民警范周斌发现了他的异常,焦急地询问:“你怎么了? ”见他已经疼痛得面容扭曲、说不出话,便急忙带着卫生防疫员前来检查。一量血压,高压已经飙升到192mmHg,范周斌吓得立马拿起对讲机报告。

卫生所医生、监区领导闻讯赶来,一张张关切面容在陈红兵眼里已经分辨不清,直到他再次努力地聚焦目光,见到妻子一脸焦急守护在自己身边。他艰难地握住妻子的手,勉强挤出一个笑容,虚弱地张开口,说了一句“你别急”,又难受地闭上了眼睛,这是陈红兵留给妻子的最后一句话。

由于情况危急,陈红兵被迅速转到省立医院南区抢救。然而,脑内血管瘤破裂造成的损害足够致命,年仅50岁的陈红兵穿着他那件挚爱的藏青蓝警服,在为白湖监狱管理分局这座现代化狱城默默守护32年后,永远离开了。尚在霍邱上班的女儿匆匆地赶到医院,却没等来父亲的半句遗言。

真情感化“顽石”的管教

10月22日,雨后的深秋有一种刺骨的潮湿和阴冷。晚饭后,龙山监区外的空地上聚集了不少人,他们是陈红兵的家人、同学和同事,相约燃放孔明灯以此来送他最后一程。当60余只孔明灯一齐升天,同学同事们动情地高呼:“红兵,一路走好! ”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其中,就有民警范周斌。

他是陈红兵的“徒弟”,去年才考进监狱。按照监狱“以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模式,范周斌的导师就是陈红兵。刚见到导师,范周斌是局促的,这个和自己父亲年龄相当的老管教,会不会很严厉?经过一段时间接触,范周斌发现了陈红兵的多面性。在工作中,他认真严肃,稍有不对就会指出来。范周斌就曾因在与服刑人员交流时,手插口袋、跷着二郎腿,被陈红兵狠狠批评过。毕竟是年轻人,当时的范周斌心里藏着不服。

但没过多久,范周斌就领悟了导师的用心。服刑人员李某是监区里有名的“刺头”,经常与同犯发生矛盾,民警找他谈心,他锁紧心门,但这样一个“顽石”最后却被陈红兵感化了。范周斌通过观察学习,发现陈红兵的诀窍,他对李某的罪名、家庭关系几乎倒背如流。自负的李某在陈红兵面前终于放下骄傲,坦言自己的担忧。再加之循循善诱的开导,李某的改造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

其实,从一点一滴做起,这是陈红兵一贯的工作态度。对于承包组里哪名服刑人员有思想情绪,哪名服刑人员家庭有变故,哪名服刑人员习艺表现不好,他都了如指掌。同事们都说,陈红兵接班时,让交班的人离开安心;他交班时,又让接班的人心里有底。

不过,在生活中,陈红兵十分随和亲近、乐于助人。 2013年春节期间,民警刘杰的父亲查出患了肺癌,当时刘杰由于刚买了房子,一来口袋里没钱,二来又不好请假。休假的陈红兵知道后,主动从家里赶来对刘杰说:“我给你顶班,你赶紧回家带老父亲看病,没钱我们大家给你赞助。 ”代班结束后,他又带着慰问品赶到医院看望刘杰父亲。

三警之家”难圆的心愿

当了警察,夜里有时要去出任务,我才明白父亲是怎样一夜一夜熬过来的……”去年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影响下,陈红兵的女儿通过考试,成为霍邱县公安局基层派出所的一名公安民警。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幸福的“三警之家”,宋金霞也在白湖监狱监管分局上班,她是监狱医院的护士长。

可只有宋金霞和女儿知道,她们有多少遗憾。那个作为父亲的陈红兵,对于女儿从警很是高兴,一直说要去女儿单位看看,可因为工作一直未能成行。那个作为丈夫的陈红兵,允诺妻子等忙完手头上的工作,一起出去旅游,踏一踏没走过的路,看一看没见过的风景。可这一切都因为陈红兵的离去而再也不能实现。

他很普通,只是白湖监狱管理分局2000多名民警的一个缩影,没有多少丰功伟绩和光鲜履历让人去歌颂去铭记,穿上藏青蓝折返于监区的角角落落,每日做的都是繁琐细碎的监区事务。他也不普通,做好一件事一日一月容易,十年二十年不易,他用32年的坚守为监狱人民警察作注脚,他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白湖柳”精神的写照,他为大美白湖增添了一缕如灿烂笑容般的霞光。尤仁祥  本报记者周莹莹

稿件来源:2016年11月30日安徽法制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