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企如何依托“一带一路”走出去

12.10.2015  13:20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其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亚欧非大陆,涉及到65个国家,可谓是市场潜力巨大,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安徽企业如何进一步“走出去”,已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依托“一带一路”,皖企“走出去”须解决的问题

  1.缺乏对投资地区全面深入了解的相关背景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对外合作的进程。近些年,安徽一些企业在积极开拓俄罗斯市场,但由于对俄国情、政策、法制、市场等情况缺乏了解,造成对俄合作步履蹒跚。我省恒进公司、奇瑞重工等企业非常希望通过奥伦堡州等联邦主体打入联邦区市场,但由于缺乏对当地政策、优惠、措施等情况的了解,且迟迟收不到当地政府部门答应提供的相关信息,造成合作进展缓慢。

  2.对外开放合作辐射面较广,但投资建设项目比较分散,缺乏“抱团发展”。目前,铜陵有色公司正在推进厄瓜多尔米拉多铜矿项目,加拿大锌业金属公司项目、秘鲁白河铜矿项目;安徽燕庄油脂公司与安粮集团在非洲乌干达、坦桑尼亚合资成立AY国际贸易公司;省农垦集团正在推进与津巴布韦50公顷土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江淮汽车与国外有关公司合作在巴西伊亚州卡马萨利市合资成立江淮汽车巴西股份有限公司;省外经集团积极推进莫桑比克钛锆矿项目和俄罗斯德尔罗夫斯克州日产3000吨水泥厂项目;丰原集团在匈牙利建年产6万吨柠檬酸项目;省建工集团与中国航空国际工程公司联合中标肯尼亚国际机场项目;马钢集团与南非Naledi公司合资新建6万件锻造车轮项目。从安徽省属企业“走出去”的区域范围看,涉及到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非洲、东欧及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其中,在我国周边的亚洲地区、非洲和拉美一些国家的投资和准备投资建设项目布点相对较多,但都不太集中,多数“走出去”的企业处在单打独斗的境地。特别是在中亚和俄罗斯真正“走出去”的省属企业相对偏少。遇到问题,对外投资企业之间缺乏相互支持和经验交流的渠道。

  3.缺乏一批核心主业突出,核心技术领先,核心竞争力明显,在国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带动力和控制力的大企业和大集团。从我省“走出去”的企业类型来看,以采掘业、水泥建材业、制造业、农业生产加工业企业为主,省属国有企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民营企业较少,对外投资的主体结构不合理和生产经营体系不配套、不协调。当前,安徽“走出去”的企业中除海螺集团表现突出外,有许多企业仍处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体系的低端,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迫切需要转型升级“走出去”。

  4.“一带一路”沿线有些国家基础设施较薄弱,企业“走出去”前期投入成本较高。目前,安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地区大多数是沿线发展中国家和处在经济转型阶段的国家,一般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有些国家和地区除了通往园区道路外,园区基本提供不了三通一平,仅以提供土地和部分闲置厂房为主,工业园区以外的周边配套设施也不全。有的甚至办公设备都得从本国来运。虽然提供相关招商资料,但材料不够明确详细,得自己亲自进行实地勘测和调研。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加重企业初期投资的成本负担。

5.从事“一带一路”建设的各方面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这方面的现有人才资源和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特别是有关“一带一路”沿线国别域情的研究人员和从事合作建设的专业技术外语人才缺乏,对外交流合作困难。尤其是懂投资地区国家外语小语种的专业技术翻译人才很少,这给安徽“走出去”的企业在一些中小国家的合作项目建设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二、依托“一带一路”,皖企“走出去”须采取的对策

1.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有关国别区情的研究。特别是对安徽企业正在和准备进行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法律、民俗文化和市场环境等各方面情况,应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形成多渠道的信息交流网络系统,并成立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机构,为政府开展对外开放合作决策和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

  2.制定安徽全面对接“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规划。应明确我省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整体布局、主攻方向、战略重点和具体路径。按照市场导向、政府支持、企业自愿的原则,组织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认真总结和推广海螺集团“走出去”的经验,支持和鼓励企业探索“走出去”的多种发展模式,加强政府对“走出去”企业的支持力度和统筹协调,形成对外开放合作发展的整体联动机制。同时,应依托有关高校,加强对从事“一带一路”建设各方面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以适应企业“走出去”发展的需要。

  3.在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方面,依托2013年启动的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两江地区”合作平台,重点推进安徽与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全面经济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经济转型。一是发挥我省沿江地区在汽车、建材、家电等领域的产能优势,通过加强产能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等形式,争取率先打入俄方市场;二是适应皖北振兴需要,适度引入俄方在大型联合收割机、植物油食品加工、生态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促进皖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三是加强安徽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与俄罗斯针对中国旅游市场推出的“红色旅游”项目的合作,由有关部门通过与俄方协商制定出具体规划方案,开通双方境内的“红色旅游”线路,促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转型升级;四是依托靠近新亚欧大陆桥的地理区位优势,加快安徽面向中西部和中亚地区开放合作的步伐,借助“安徽制造”直通新亚欧大陆桥带来的发展机遇,通过增开合新欧货运班列的班次,加强安徽企业面向中亚地区在汽车、家电、建材等领域的产能合作与产业输出。

  4.在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方面,应按照海螺集团“出海”的模式,以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地区为战略投资重点,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是加强安徽与这些地区和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提升安徽企业的知名度,形成良好的对外投资的软环境;二是对外发展与加强基础设施相关的产业输出,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帮助沿线国家改善投资环境;三是加快省内企业兼并、重组与联合的改革步伐,组建对外投资企业联盟,组团对外投资发展,克服对外投资企业单打独斗的不利局面,配套发展相关的装备制造业、汽车、家用电器和生产性服务业;四是依托合芜蚌创新试验区的技术创新优势,加快“走出去”企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强安徽在光伏、风电、水能等新能源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五是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安徽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5.依托合肥“长三角”副中心的综合枢纽优势,积极打造“东融西进”的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按照国家出台的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安徽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后,合肥与南京、杭州比肩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将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安徽要承担起实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安徽境内实现对接的任务,发挥承东启西、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积极打造“东融西进”的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成为实现“一带一路”在国内对接的重要的制造业集聚区、科教创新集中区和商贸物流集散地,为皖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