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教育均衡发展的“迎江风景”

22.05.2015  01:32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有我们喜欢的教师上课,教室有宽大的显示屏,图书室里有喜欢看的书籍,想爸爸妈妈了可以随时到留守儿童之家给他们打电话……”5月15日,在新分配的语文教师张娜执教的《幸福在哪里》一课的拓展环节,迎江区长风乡联兴小学五年级学生韩学峰动情地说道。

孩子口中的幸福感受,来自于学校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显著变化。作为迎江区较偏远的一所村小,虽然仅有10名教师,46名学生,但资源的配置、科学的管理、师生的状态、信息化设备的熟练运用,一点也不逊色城区学校。

区委书记叶建在调研新洲乡教育布局调整时曾明确表示,“除了要科学整合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在政策制定上向农村倾斜,让老师们乐于扎根农村教育。”联小的教育生态无疑是对这番讲话的最好注脚。而该校也因此在今年5月接受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时得到检查组的高度肯定,被认为是“小中见大,堪称迎江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模板。

不差钱的投入,让城乡学校一样美丽

班班通、科学实验室、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留守儿童活动室……除联兴小学外,迎江区几乎每一所农村学校都有这样的标配。城区学校有的,农村学校一样有。

我们不但拥有这些设施,而且使用率也很高,几乎每天都在用。”在位于该区最远的罗塘中学,校长张友学一边打开物理实验室的使用登记表,一边向记者介绍。在该校的各个功能室里都有三张表格,分别是课程表、物品归档登记表、使用情况记录表,怎么使用,何时使用,用了多少,各种情况一目了然。

在张友学的记忆里,就在三年前,罗塘中学还是一所没有标准化功能室、没有像样的操场、没有信息化配置的薄弱的农村学校,没有专业技能教师,教师普遍老龄化,操场上全是坑坑洼洼的洞,学生活动起来校园里满是灰尘。

是什么让一所条件落后的农村学校在短时间内由内而外焕然一新?

对教育的投入,区政府永远不差钱。”区长李斌在均衡发展省检反馈会上的现场表态,或许可以作为这些年迎江区农村学校发生“蜕变”的最好说明。

据了解,该区从2008年起就依照省定标准,从学校建设、教学装备、师资配备和常规管理四个方面在全区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七年里共累计投入2.5亿元,彻底改善了各所学校设施设备标准不高、功能不完善的状况。现在,无论是城里还是村小,都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教师“人手一机”配备更是达到70%以上,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还实现了“数字化校园”,全区27所学校标准化建设100%达标,为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在东部新城,扩张式的“东进”实现了优质学校的均衡布点。该区结合东部新城区快速发展的态势,将教育发展的重心东向转移,依托新建小区配套了学校建设。投资1.6亿元,重点打造的人民路小学碧桂园校区和绿地实验学校已成为东部新城教育的两个新品牌;投资1000万元即将建成开馆的迎江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也将为东部新城教育增添新亮点;而2013年、2014年启动的两轮校园修缮美化工程和2015年薄改工程,更是让十四中、罗塘中学、长风中学、长风中心学校、新洲中学等城东老校焕然一新。

多次深入基层调研的分管副区长斯媛认为,东部新城教育资源的优质化品牌化,不仅改变了“新城区居住,老城区上学”的局面,也让全区优质学校的布局日趋合理。

综合性的改革,让教育生态格外和谐

  “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造峰扬谷’,高水平的教育均衡应该是学校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发展态势,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和整体提升”。这是迎江教育人对均衡发展的一贯认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迎江区选择用不间断的改革来推动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和教育公平。而具体的改革举措更是涉及到教育评价、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教师交流、师资培训、人事管理、规范办学等方方面面。

其中,“无校籍”管理改革让越来越多的迎江教师由“学校人”逐渐向“系统人”转变。作为这一改革的见证者之一,华中路第一小学教师黄小卉深有感触。 

在迎江区2006年开始的教师上挂下联和2013年的全区大面积校长、教师交流中,黄小卉都有幸参与其中。“两次交流的经历不仅让我消除了工作中的倦怠,更激发了我在每一个新环境努力工作的热情,成为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黄小卉在参加全市校长、教师交流推进会发言时如是说。

这一改革的最终受益者还是学生。即使在迎江区最边远的农村学校,如今也不用担心没有专业技能课教师,学生可就近享受到音乐、体育、美术以及信息技术科目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走教,90后音乐教师汤诗骏让罗塘中学和绿地实验学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最纯正的音乐熏陶,两个相距60里的学校几乎同时组建了专业化的学生合唱团。

在连续9年推进校长、教师交流的基础上,迎江区同样将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放在了突出位置。除了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外,还不断改革创新研修方式,采取名师带训、同课异构、送教下乡和教师论坛等形式,借助“城乡办学联盟”、“4+4”办学共同体”、“七助一”帮扶共同体等均衡发展新模式,搭建教师博客建设、教师网上读书俱乐部、城乡百名教师结队成长、“三名工作室”等网络研修平台,促进城乡教师同步成长。据统计,2014年一年,迎江区累计安排教师各类培训就达1300多人次,仅“三名工作室”就让600余名教师在网络帮扶中受益。

与此同时,迎江区还借着安庆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工作的开展,在全区范围内同步推进绿色评价改革、“三环五步”课堂模式改革和“自选走班式”校本课程改革。

这些改革让城乡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状态为之一新:原先单纯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做法早已成为历史,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正在各校大行其道;课堂上,教师不再唱独角戏,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愉快氛围中成为理所当然的主角;固有的行政班格局被打破,“快乐星期二”或“快乐星期五”让孩子们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校园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和谐的教育生态在不断生成,教育均衡的内涵发展更加凸显。

全方位的公平,让群众获得感更强烈

教育环境的改善,综合改革的推进,令迎江区的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但在迎江教育人看来,均衡发展不仅是一句口号,只有落实到教育公平上来,落实到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上来,才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最好见证。

为此,迎江区早在2012年就提出“均衡发展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明口号,在2015年的开学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为了让这些目标成为现实,多年来,迎江区在教育公平上办实事、求实效,用实际行动把“公平”写进每一个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心坎上。

2009年到安庆打工的张先生告诉记者,由于迎江区当年实行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三个一样”(一样就读、升学、免费)政策,他的孩子得以在健康路小学顺利入学。“我对学校‘健康育人,育健康人”的口号很认同,孩子非常喜欢她的老师,喜欢学校。”张先生说。

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迎江区不仅率先建立了全市第一个留守儿童之家,而且真正让这里成了留守孩子的幸福家园。龙狮乡余桥小学大队辅导员王慈向记者介绍,现在全区每所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都实现了“有关爱氛围、有活动场地、有文体器材、有爱心电话、有电脑(电视机)、有图书室”的“六有”标准,而且每个月都会开展关爱活动。

新洲中心学校的一名留守儿童告诉记者:“每到过节时,学校都会为留守儿童举办活动,给我们送礼物,还有一些城里学校的大哥哥大姐姐也来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在学校很快乐。

迎江区还充分保障残疾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仅2014年“三残”儿童就有51人(共52人)随班就读或在市直特教学校入学,入学率达到98.08%。而对辖区内起点孤独症学校等特殊教育机构的点对点长期帮扶,更是为这些需要关爱的孩子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而安庆市2013年开始的义务教育阶段“零择校”,除了让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真正得到保障外,同时也让城乡教育资源本就相对均衡的迎江区,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学校精细化管理、特色化发展、品牌化打造上来。该区将“一校一品”作为破解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策略,全力打造富有时代精神和学校特色的高品位学校文化。

在区教育局的有力推动和指导帮扶下,全区涌现出一大批学校特色集群,如龙狮中心学校的“经典诵读教育”、十四中的“爱心教育”、健康路小学的“健康教育”、双莲寺小学的“绿色教育”、华中路第二小学的“双语教育”、华中路第三小学的“生命教育”、依泽小学的“民族教育”……

随着而来的是“规范+特色”、“兴趣+特长”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该区教育局教育科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以及阳光体育活动的持续开展,不仅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温馨的校园生活中幸福、快乐、健康成长。

目前,全区活跃着300多个学生社团。绿地实验学校的“晨曦社团”、“星星合唱团”、华中路第一小学的“小红花”(电视台)记者团、人民路小学的“花语”文学社、四照园小学的七大特色社团、十四中的科技社团、长风中学的“环保小卫士”社团等,正在成为颇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

“目前正是迎江教育发展的最佳机遇期,我们将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为抓手,继续深化“质量、特色、品牌”的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打响教育强区品牌,实现教育新的跨越。”迎江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周先为满怀信心地表示。 (特约通讯员:方迪)

自信阳光的迎江少年

课改带来的原生态课堂

科学实验室里的小“科学家”们

教育信息化下的数字校园

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留守孩子的幸福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