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滨湖世纪社区:互联网+文明创建之社区路径

06.08.2015  08:23

  近日,合肥市滨湖世纪社区组织党员志愿服务月活动,免费为辖区居民提供小家电维修、衣物缝补、量血压、理发等服务,几周一次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老百姓生活上的小难题。记者温沁摄

  互联网时代,如何满足群众在网上建设精神家园的需要?如何在网络阵地上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合肥市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在全省率先开启“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互融发展模式。

   主动呼应 积极探索实践开先河

  在滨湖世纪社区中心门前的一面墙上,挂满了该社区获得的荣誉奖牌,第一块为2013年12月荣获的“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社区”,记者发现距今正好2年零10个月。

  这是一个年轻的社区。 2013年2月,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正式挂牌成立,是合肥市批准设立的全市首个街道级社区。它从建立之日起,就肩负探索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的使命。

  “年轻不仅在于社区成立时间短,更是因为人群结构以中青年群体为主体,人口老龄化率仅为3.5%,社区网民约7.84万人,占总人口68.8%,他们网上交流频繁,网络维权意识较强。”滨湖世纪社区党委书记郜志华说。

  年轻社区伴随着诸多“成长烦恼”,移民人口是社区居民主体。滨湖世纪社区现有的11.4万常住人口中,70%以上来自合肥市以外,成分复杂。 “手机开着录音,进门一句话不说,先把工作人员拍照。社区建立之初,一些居民把社区中心当成假想敌,服务和管理的难度都特别大。”郜志华介绍。

  “接触社区工作人员跟有仇一样”的居民,大多与开发商或物业方有矛盾纠纷,他们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容易采取非理性的方式维权,在网络空间中更是煽风点火、制造事端。

  据不完全统计,滨湖世纪社区共有35个QQ群、微信群,其中的网友少则几十人,多则几千人。 “去堵马路”“集体上访”等言论,经常在群里“兴风作浪”,给社区和谐发展带来了很多困扰。

  “这是一条摸索的道路,也是一个倒逼的过程。如果对网民的意见视而不见,那么社区服务也就无从谈起;如果对网友的呼声充耳不闻,那么社区管理将一塌糊涂;网络空间已成为传播社情民意的新渠道,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主动抢占这块新阵地。 ”郜志华说。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为主动呼应扑面而来的网络社会,滨湖世纪社区科学高效地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和平台,在“引导网民、联系网民、服务网民”上积极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路径。

  与时俱进 引导网民把握主导权

  每一位网民也是社区中的居民,他们在网络空间不断地接收传送各种信息。如何引导自成一体的网民,并非易事。

  家住滨湖世纪社区和园小区的卫云云,以前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对“社居委”没有任何概念。有一次,社居委工作人员找上门来,因为她在绿植上晒棉被。 “我家住在二楼,对面是30多层的高楼,冬天根本晒不到太阳,社居委管天管地还管我家晒棉被啊。 ”快人快语的卫云云回忆说。

  当时,卫云云跟社居委“闹得”很不愉快,虽然把棉被收回家了,但心里颇有怨言。

  “90后”的卫云云是一个“低头族”,经常在业主QQ群“灌水”。在社居委干预她晒棉被的第二天,QQ群里热烈地讨论起“绿植上晒被,文明吗”,随着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卫云云的脸渐渐红起来。“大家都说这是不文明现象,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别人感受。 ”卫云云说。

  卫云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文明,但“晒棉被”的难题如何解决?网民们有自己的“妙招”:社区应划出专门区域,增设集体晒衣杆。后来,社居委充分尊重网友的建议,和网民代表们反复讨论,一起选址,一起规划,最终在小区内增设集体晒衣杆,解决了低楼层居民的晾晒难题。

  “我现在每天都关注业主QQ群,这里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准备在家附近找份工作,社区工作人员每天在群里发布就业信息,为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卫云云说。在QQ群里,经常发起围绕居民关注的小区停车、高空抛物、宠物饲养、烟花燃放等讨论,社区还通过开设网上议事会和网友恳谈会,促成居民文明习惯养成。

  “让大家讨论、辩论、提建议,最终在生活中落实落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在不知不觉中把握主导权,在引导中服务网民,增强网民的归属感。 ”滨湖世纪社区工作人员李瑞鹤说。

  在滨湖世纪社区,“网选达人”“网晒家风”“网评时事”“网聚共识”等网络“六进社区”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居民的积极参与,有2600多户家庭参与到“网晒家风”的活动中。

   联系网民 线上线下网聚正能量

  8月3日,家住滨湖世纪社区金榈园小区的付后成老大爷,带着理发工具早早来到社区中心二楼,与志愿者小杜一起给居民免费理发。“我不会上网,但是我也是个网络红人,很多网友都认识我。 ”付大爷笑着说。

  今年72岁的付大爷,年轻时学会了理发手艺,50年来一直为家人和亲戚理发。自去年他家搬到金榈园小区后,他的“一技之长”也得到了周边居民普遍欢迎,他还特意“升级”了自己的理发工具。“我的服务对象大多是低收入群体,对他们来说,能省几块钱是几块钱,只要大家不嫌弃我的手艺,我愿意为每一位居民理发。 ”付大爷说。

  付大爷选择每个月第一周的周一定点为居民免费理发,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会在各个QQ群、微信群等发布相关信息。

  张明珠是滨湖世纪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今年已63岁的她可是一位网络公益达人。去年5月,她在“滨湖帮客QQ群”“邻里之间互助群”“世纪早茶”微信群等平台,号召社区居民把自己家不穿的衣服捐赠出来,集中打包起来送到云南省福贡县匹河乡一个贫困偏僻的村落。

  “到目前为止,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作用,我们已经捐出了8000多件衣服,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欢迎,他们还专门写信来感谢我们。”张明珠告诉记者,现在不少社区居民都主动加入到了她倡导成立的“衣旧传情”的队伍中。

  网聚正能量,建立社区“微公益广场”,联系网民从线上走向线下。滨湖世纪社区依托社区共治理事会,对网民意见进行项目运作,推出了“亲情六敲门”、观湖苑休闲长椅、启明星幼儿园爱心斑马线等68个公益项目,成立了巧手妈妈工作坊、滨湖爱心服务车队、大妈帮帮团等37个社会组织,线上线下公益互融发展、相互促进。

  纾解怨气 社区居民找到“存在感”

  “我从别的地方搬到这里定居,真是太明智了。我们这里的居民都特别有存在感,一心想着共同维护我们的美好家园。 ”家住滨湖世纪社区清华园的皮晓宁说。皮大姐腿部残疾,平时活跃在各大网络论坛,出行时依靠轮椅。

  2013年,皮大姐搬到滨湖世纪社区后加入业主QQ群,跟很多邻居成为了好朋友。平时,皮大姐喜欢坐着轮椅在小区附近的天山公园“散步”,她发现偌大的公园没有一处公厕,给群众带来了极大不便。一些内急的居民,不得已只好钻进树林里解决,这种不文明现象刺人眼目。

  于是,皮大姐在QQ群里提了一条“增设公厕”的意见,没想到社区很快作了回应,还邀请她参加了网友恳谈会,商量征求增设公厕的具体事宜。 3个月不到,一座崭新的生态公厕在天山公园一角落地。公厕里还专门安排了设有扶手等设施的无障碍蹲位,让皮大姐感到温暖。

  皮大姐说:“社区的文明创建,关系到的都是居民的小事琐事,把这些小事琐事办好,居民文明素质自然也会提高。 ”滨湖世纪社区网络文明创建,从居民关注的热点和创建工作的难点着手,精心打造文明微品牌,赢得社区居民的赞许和支持。

  和园社区需要增加石凳石椅、幼儿园门口需要增加斑马线……“网上您建议,网下我来办”,网友提出的意见建议,能即时回复的,社区第一时间解答;能实施项目运作或暂时不便运作的,邀请居民到社区“网友会客厅”讨论,并通过定期召开网友恳谈会、网友意见交办会等面对面协商,达成共识。

  郜志华介绍,每个月,社区通过网络平台搜集到的居民意见建议都有20余条。通过梳理共性问题,已实施公益项目68个,涉及领域主要是公共管理类、公共安全类和公益类,共投入资金逾300万元,有效地纾解了居民怨气、化解了网络戾气、增进了社区和谐。

  滨湖世纪社区在“引导网民、联系网民、服务网民”上所做出的积极探索,使网络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开辟精神文明建设新阵地

  7月24日,中央文明办在合肥召开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合肥市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作为唯一的社区参观点,接受了来自全国的与会代表的检验。滨湖世纪社区率先尝鲜,开启了“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的互融发展模式,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互联网+”时代正向我们阔步走来,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看上去是个新词,但人们并不陌生。这是现实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网络的延伸,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运用新媒体、新载体,开辟精神文明建设新阵地。

  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精神文明创建,顺应了群众对新生活的期盼。从1981年中央9部门倡议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起,时序更迭已经35年。35年来,以清洁卫生为突破口,围绕搞好环境卫生、解决一个“脏”字,围绕整顿公共秩序、解决一个“乱”字,围绕提高服务质量、解决一个“差”字,举国上下、全民参与,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

  我省大规模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自1995年开始发力,全神贯注、一以贯之,已持续20年。“把马路让出来、把垃圾装起来、把门前包起来”这“三个起来”的口号,响彻合肥、引领安徽、影响全国,合肥创建成为当时城市创建的一面旗帜。很多城市二十年如一日,在文明创建的道路上孜孜不倦。今年,我省新增全国文明城市数和提名城市数取得“双第一”,精神文明争创工作第一次实现满堂红,筑就史诗性的里程碑。

  时至今日,网络改变人们生活,人们的精神生活很大程度上,要通过网络得到满足。社区网民已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新代表,网络空间已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新渠道,网络治理已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新常态。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要与时俱进,就是要研究好网民的心理,观察网民的动向,把现实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容,以网民喜爱的网络形式进行再创作和传播。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利用网络媒体新技术十分重要,但也需要向现实“取经”,把现实精神文明建设同网络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有机融合,使现实精神文明在网络得到延伸,让网络精神文明为现实精神文明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新辉煌。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
淮南凤台何时“撤县设市”?安徽省民政厅回复网友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