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为民 守护和谐 ——追记蚌埠市淮上区沫河口司法所所长朱儒玲[安徽日报]

11.08.2014  20:28

本报记者 李晓群

老张的案子调解的怎么样,矫正对象要常和他们联系。

所长您安心把病养好,所里有我们呢。

我现在好多了,过段时间就能回去上班了。”这是2月24日上午,在解放军123医院一间病房里,朱儒玲和前来探望的同事们的对话。直到生命终结,朱儒玲仍然一心惦记着他所热爱的工作和他始终眷恋着的辖区群众。

朱儒玲走了。带着未能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的深深遗憾,匆匆走完了36载的短暂人生历程。他的人生终点定格在2014年2月25日凌晨4点。

群众有了纠纷或解决不了的矛盾,总是找他。他是群众家门口随叫随到的‘和事佬’。

见过朱儒玲的人,第一印象就是朴实、憨厚,脸上总是挂着微微的笑意,极具亲和力。也正是他的这种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让他更加容易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群众有了纠纷或解决不了的矛盾,总是找他。他是群众家门口随叫随到的‘和事佬’。”同事沈鑫告诉记者。

沫河口镇是人口大镇,辖区有24个村、7万多人,外加一个工业园,邻里纠纷、劳资矛盾时有发生。朱儒玲深深明白,司法所是化解基层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司法所长担负着保一方平安的责任,容不得丝毫懈怠。

2013年国庆节期间,曹刘村村民谢某在村卫生室就医时因药物过敏死亡。死者家属情绪激动,纠集了几十人在镇政府门前讨说法,并停尸卫生院。难得在家陪伴爱人和孩子的朱儒玲接到电话后,立即从40公里开外的县城赶往现场调解。经过连续4天反复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赔偿协议。

沫河口法律服务所主任朱懿亲眼见证了朱儒玲连日的疲累:“上午10点多钟出的事,一直调解到下午2点多,朱所长在把闹事的人劝回后,才坐下喝了口水。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到了,轮流做医患双方工作,就像一场拉锯战,来来回回不知反复了多少遍,劝和过程持续整整两天。第四天,因为赔偿问题双方相持不下,调解一直进行到深夜12点多。第五天一早,在他亲自监督下,赔偿款支付到位,事情才了结。

群众的矛盾起因或许很小,但如果不及时处置,就有可能激化成更大的矛盾,给基层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难度。只有把群众工作做好了,我的工作才算合格。”朱儒玲总是这样说。

2011年4月的一个傍晚,朱儒玲正准备下班,突然手机铃声响了,沫河口村调委会主任打来电话说,该村两家农户因土地问题发生矛盾,双方均喊来十多个亲友前来“架势”,危险一触即发。朱儒玲一听,骑上摩托车就奔村里。一到现场,朱儒玲冲上去拦住双方:“你们不能打,你们这样做,解决不了问题不说,反而背上一身官司……

在朱儒玲的劝说下,局势终于得到了控制。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谈判协商,双方终于达成意向。此时已是晚上10点钟了。第二天一早,朱儒玲又赶往村里完善调解成果,终于将这场可能爆发的“血战”制止了。事后两家人说:“多谢朱所长,不然我们恐怕就进‘班房’了!

没有他,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他把我们这些社区矫正人员当成了兄弟看待!

这么好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沫河口镇龙王庙村村民朱克家一提到朱儒玲,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没有他,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他把我们这些社区矫正人员当成了兄弟看待!

朱克家因为重大交通事故被判缓刑,应实行社区矫正。因为那次事故,他自己的双腿也被撞断了四截,当他拄着拐杖到司法所报到时,朱儒玲并没有因为他延迟报到而批评责怪他,而是以他那特有的微笑,鼓励他安心治病,早日开始新的生活。没过几天,正在蚌埠一家医院取钢板的朱克家,意外地接到朱儒玲的电话,说正好在蚌埠办事,过来看看他。放下电话,就看见朱所长拎着慰问品走进了病房,那一刻他的眼睛湿润了。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朱所长会带着礼物到医院看我。”朱克家说,术后回家每月只能通过电话报到,可是朱儒玲又专程带着礼物到家里看望,“我与朱所长非亲非故的,他是把社区矫正人员当成兄弟看啊!

由于交通肇事赔偿,朱克家欠下了大量债务,工作也丢了,生活困难。朱儒玲想方设法、多方联系,帮助朱克家安排到镇工业园区的保温瓶厂上班,“现在,我和老婆都在这个厂打工,不用到外地找工作,两个人每月能挣到7000多元的工资,这一切,都是朱所长给我们带来的……

我没有按时到司法所报到,应该是我的错,朱所长可以电话通知我或村干部,让我到司法所报到。 ”沫河口五营村社区矫正人员孙凤权说,朱儒玲没有这么做,而是找上门来,开导我,帮我谋划创业致富的门路。

孙凤权说,在他人生最灰暗的时候,是朱儒玲用心温暖了他,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如今,孙凤权已是远近有名的养鸡专业户。

据统计,自2008年1月份以来,沬河口司法所共接纳130名社区矫正人员,其中期满解矫57名,没有发生脱管、漏管,没有发生1起重新犯罪,同时,还帮助了20名社区矫正人员就业。

在他眼里,群众比自己的事重要,他始终把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

今年1月17日,正在区司法局年度述职的朱儒玲,突感腹部剧痛,便到就近的医院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肝癌。随后转院至上海,确诊为肝癌晚期。主治医生摇摇头说,太晚了,如果早点送来,也许生命还能延续。十几天后,朱儒玲回到蚌埠保守治疗。

朱儒玲家庭并不富裕,妻子是五河县一家单位的临时工,孩子才8岁。一间10平米的小屋,一张依墙而放的普通双人床,一侧床头紧挨着放着一个小床头柜,一个老式电视柜夹在床尾与墙之间……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朱儒玲的清贫令人心酸落泪。

获悉朱儒玲的病情后,蚌埠市司法局为他开展了一场募捐行动,短短的一个星期里,在系统内募集了7万多元的爱心捐款。当市司法局局长刘军波等人带着捐款来到朱儒玲的病榻前时,本来想好的安慰的话语还未说出口,朱儒玲却微笑着说:“我没事,等我康复了,我就把安置帮教过渡基地的建设方案报上来……

在他眼里,群众的事比自己的身体重要,他把群众利益摆在了第一位!”刘军波说。

其实,早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前,朱儒玲就感觉胃和肝部不舒服了。去年夏天,工业园区一建筑工地50多名农民工来到司法所要求帮助讨要工资,情绪十分激动。面对这种情况,朱儒玲首先稳住大家的情绪,然后忍着肝区隐隐的疼痛,赶到工地调查。经过反复与企业老板交涉,对方终于同意支付农民工工资,但提出要核实具体的人员姓名及所欠工资数额,防止冒领。于是,朱儒玲又与50多名工人逐一进行核实,并当场签订保证书。通过他几天的努力,农民工工资得到全额支付。就在大家欢天喜地庆贺之时,回到家中的朱儒玲却一头倒在了床上。

正是这样长期的奔波和操劳使得他的身体日渐虚弱,给了病魔乘虚而入的机会。2014年2月25日,朱儒玲,一名年仅36岁的模范司法所所长,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岗位。

朱儒玲有一个名叫征途的QQ名,签名为“业精于诚,行于思”,他没有失信于自己的理想和承诺。

短评

朱儒玲是一面镜子

群众的事比自己的事重要,始终把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 ”优秀基层政法干部朱儒玲,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践行了执法为民的誓言,诠释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捍卫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和操守。

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诚心诚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就是要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解决了这个“总开关”问题,才能不图虚名,不做虚功,努力为群众做贡献、为他人做好事、为后人做善事。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朱儒玲的事迹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多照照这面镜子,无疑可以帮助一些人解决世界观上的偏差、人生观上的迷失、价值观上的错位。

稿件来源:2014年8月11日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