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史杭灌区工程开工60周年 分水岭上话“天河”

30.08.2018  12:58

  今年是淠史杭灌区工程开工60周年。淠史杭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国内最大灌区。淠史杭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这些年来我们村年年旱涝保收,主要得益于淠史杭工程

  ——灌区内粮食年产量由过去的12.3亿公斤提高到65亿公斤,有效灌溉面积由120万亩发展到1060多万亩,荒田薄岭变成“江淮大粮仓

  8月22日,雨过天晴。淠史杭灌区把滔滔清流翻山越岭一路引到广袤的江淮丘陵地区,把初秋的江淮分水岭地区装扮得更加富饶和美丽。淠河总干渠渠首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下游的苏埠镇有一位与淠史杭工程同龄的村民罗会山,他见证了淠史杭工程的变迁与进步,也从中尝到了甜头。

  “我于1958年5月份出生,出生三个月后,正好赶上淠史杭工程在横排头破土动工,我的父辈们都参加了淠史杭工程建设。”正在庭院里和工人们一起编织扫帚的罗会山兴奋地告诉记者,“如今淠河水就从村头流过,我们家家都通了自来水,水质又好,用水很方便。

  大别山作为江淮分水岭,其余脉丘陵地带千百年来就是旱涝灾害交替的贫瘠之地,农业生产只能靠天收,老百姓深陷生存困境。1958年,一场大旱造成200多万亩农田颗粒无收。经省委同意,当地干部群众决定修建水利工程解决水旱不均的问题。从立项到1988年的30年里,国家累计投资3.1亿元,边建设边运行边加固。

  工程建设的亲历者、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退休干部、今年87岁的老水利葛春华回忆说:“1959年7月29日淠河灌区放水灌溉,当年就抗旱救苗灌溉农田97万亩。 ”如今,随着淠史杭工程配套的日益完善,生活在灌区的人们越来越富足。 “这些年来我们村年年能够旱涝保收,主要得益于淠史杭工程。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一方山水,为后代造福。 ”横排头村民兵营长王贻峰说。

  淠史杭灌区作为全国唯一跨省的特大型灌区,工程建设运行以来,经受住了历次特大干旱和洪水的考验,60年累计灌溉引水1655亿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4.66亿亩、年实灌面积约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1/4;灌区粮食年产量由兴建时12.3亿公斤提高到现在的65亿公斤,产量占全国1/100,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稳产高产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有效灌溉面积由兴建时的12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060多万亩,增产粮食583.8亿公斤,抗旱减灾效益达1400多亿元,农民的人均年收入由1978年以前的不足80元增长到现在的10000多元。有了淠史杭这一宏伟的灌溉体系,水害变水利,昔日的荒田薄岭变成了“江淮大粮仓”。

   淠史杭工程创造性地协调了人水关系,成为灌区人民的幸福之源

  ——构建“蓄引提”并举的“长藤结瓜式”灌排体系,实现80%以上自流灌溉,惠及安徽、河南4市17个县区、2000万人口

  记者在肥西大潜山下的聚星乡看到,被抬高的渠水通过水涵自流入灌溉支渠,用来灌溉周边的水稻等农作物。 “自流灌溉省电省人力,特别是续建配套工程实施后,从官亭进水闸引水过来时间由7天至10天,缩短为3天左右,大大缓解了干旱高峰期用水矛盾。 ”淠史杭灌区肥西县潜南分局局长王忠斌告诉记者。

  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局长瞿大界深有感触地说:“淠史杭工程创造性地协调了人水关系,成为灌区人民的幸福之源,创造了宝贵的治水经验。 ”淠史杭工程以佛子岭、白莲崖等大别山六大水库为水源,以横排头、红石嘴、龙河口三大渠首为枢纽,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沟通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特别是数万公里固定渠道沿等高线布置,上引水库之水,下连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和21万座塘坝,外提淮河、巢湖水源,形成了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灌排体系,自流灌溉达80%,提水灌溉占20%。自流灌溉一劳永逸,解除了灌区旱涝之灾和人工灌溉之苦,惠及安徽、河南4市17个县区、2000万人口。

  “淠史杭工程是变水害为水利的成功典范。 60年来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科学规划,大力实施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逐渐释放出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副院长朱青介绍,特别是从1996年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来,累计完成投资24.74亿元,修砌了660多公里渠道,加固了3800多座建筑物。在全国大型灌区中第一个进行竞争性立项,使项目建设更加契合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和人民群众期盼。推进农业综合水价改革,促进农业节水,并开展社会化管理维护,探索组建用水合作组织,打通农田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工程发挥效益逐年扩大。目前,《淠史杭灌区管理条例》已被列入省人大立法计划,依法治水管水兴水机制不断健全。

   维护河渠健康,保护好一方清水,是灌区最核心的使命

  ——致力做好用水安全、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大文章,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生态环境,构建河长制长效管理机制

  “合肥天鹅湖的水也来自淠史杭灌区,如果没有淠史杭生态补水的滋润,枯水期干涸见底,就会导致其生态系统受损。”合肥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市秀丽的园林景色,很多都是灌区的生态补水带来的。

  列入国家重要饮用水源地名录的淠河总干渠,把来自大别山区的优质水源,通过100多公里渠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六安、合肥及沿途乡镇。 60年来,淠史杭工程累计向城镇供水72亿立方米,为1300多万城镇人口输送了清洁水源,直接保障了六安、合肥及沿渠500万城镇人口饮水安全,还为区域内8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进行补充,成为皖西皖中的生命之源。

  “维护河渠健康,保护好一方清水,是灌区最核心的使命。”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党委书记陈卫东表示,经过十多年的治理,总体水质优良,常年保持在Ⅱ类到Ⅲ类,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管理目标。

  灌区结合工程续建改造,打造横排头渠首等6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生态长廊、景观长廊。开展专项整治,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日常巡查和水质监测,专门成立河道保洁中心,大幅提高河道养护保洁标准。目前,实现对总干渠水质24小时监控,对重要渠段重要界面定期测报。

  “淠史杭工程建设60年来,保持着旺盛活力,做好用水安全、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大文章,最大程度满足灌区生产、生活、生态等用水需求,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的活力之源。 ”六安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 “淠河总干渠已列入合肥、六安两市的市级河长制管理,沿渠工程管理单位也与县乡村层层对接落实了各级河长制。”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水政处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完善长效机制,通过强化水源保护工程,实现淠河总干渠重点渠段全线封闭管理,确保河水常清、绿水长流。(记者 王恺)

原标题:分水岭上话“天河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王恺    编辑:杨杨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