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引领让新市民更快融入城市[安徽法制报]

18.11.2015  17:17
本报讯  “省会对大学毕业生很有吸引力,但我对这里的政策法规不熟,一旦遇到住房、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的问题,就会手足无措。”刚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来合肥就业的朱若雨是典型的新市民,她的困惑也是所有合肥新市民曾经面临的问题。不过,现在这些问题都会有人来帮忙解决。

近年来,合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快车道,大湖名城的形象日益彰显,城市吸引力、辐射力不断增强,外来务工经商、拆迁转化、异地大学生等群体数量也逐年上升。据统计,合肥市区人口以每年20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这些新增人口有一个亲切的称谓——新市民。

为了提升新市民群体的法治意识,2013年11月,合肥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开展新市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将新市民纳入“六五”普法对象范围,实现“属地化管理、市民化待遇、均等化服务”。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责任制,明确了市工商、公安、人社、城建、民政、教育等主管部门的普法职责,把新市民法治宣传教育融入集治安管理、劳动用工、计划生育、卫生管理于一体的服务管理体系。

为了让新市民尽快熟悉城市运行的政策法规,合肥市普法办还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一整套有声音、有图像、形象直观、简明易懂的系列普法教材。首期印制的1.2万本读本、2万张挂图、1万本案例精编和500套光盘,已经免费发到部分新市民手中,很受欢迎。

如今在合肥,新市民遇到困难可以就近找“娘家”帮忙。在街镇,“新市民法律爱心屋”24小时接受咨询、投诉和建议;在社区,20家“新市民普法之家”致力于解决生活和工作困境;在学校,11家“新市民普法学校”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在建筑施工单位,1800余所“新市民工地普法学校”把学法用法纳入日常教学计划。 (记者周莹莹)
点评:

新市民普法抓住了特殊群体的学法需求并切合普法对象的认知能力,通过在街镇、社区、学校、建筑工地等新市民集中的地方设立有效载体,帮助新市民尽快在这座城市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共享发展成果。

稿件来源:2015年11月18日安徽法制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