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享优质法律服务[2017年2月23日安徽日报]

23.02.2017  21:10

现如今,法治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针对居民平日里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我省律师深入社区,解答法律咨询、调解疑难案件、化解矛盾纠纷——

家门口享优质法律服务

                                                    法律工作者向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浩 柳文

  律师助力 依法解纠纷

  “开发商已经把钱打给我了,感谢程律师的帮助。”2月21日,安徽徽商律师事务所律师程永清的手机收到了一条感谢短信。此前,由于他的调解,一件持续近半年的上访事件,被成功引入法律的轨道,得到顺利解决。

  合肥市包河区义城街道瑞园社区居民罗某,因为房屋质量问题与开发商发生纠纷。罗某要求开发商维修房屋并进行赔偿,开发商与其达成协议,却迟迟不履行。随后,罗某到社区上访,要求社区维修房屋。瑞园社区邀请社区律师程永清参与调解。程永清告诉罗某,他的房屋还在质保期,开发商对房屋质量承担责任,可通过到法院起诉来维权。经过一番释法说理,罗某向当地法院递交诉状,法院判决开发商赔偿罗某1.2万元。

  矛盾的妥善化解,得益于我省律师行业开展的“律师进社区”活动。为发挥律师职能作用,从2007年开始,我省司法行政部门启动“律师进社区”活动,按照“一社区一律所”原则,就近安排律师事务所与社区“结对子”,签订合作协议,在社区设立律师工作室,以社区为平台建立便民服务站,指派律师定期进驻社区开展法律服务。社区律师帮助居民及社居委解决遇到的法律问题,协助起草、修改和审核相关法律文书,调处矛盾纠纷,并为社区工作提出法律意见,成为社区居民涉法事务的服务员、法律法规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社区管理的法律参谋。

  “律师具有专业法律知识,在调处纠纷时以法律为标尺和工具,体现公平公正的精神,能够发挥特殊作用。 ”省司法厅律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律师进社区,将法律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满足了群众的法律需求。社区律师在工作中采用调解手段,法、理、情相结合,可以很好地解决群众的困惑。不久前,界首市解放社区9户居民因住宅采光权问题,与开发商发生冲突,社区律师王鹏翔提前介入调解,向双方解释法律规定和法律后果,最终使开发商和居民达成调解意向。

  “以前社区居民信‘访’,现在都改信‘法’了。 ”瑞园社区党总支书记石浩告诉记者,“律师进社区”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群众法治观念,基层组织依法行政能力和群众学法用法守法意识均明显增强。

  法律援助 为居民维权

    “法援情意深,维权永感恩。 ”2月21日,在合肥市滨湖世纪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社区居民张勇向安徽百大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娟送来一面锦旗,感谢张娟帮助自己成功维权。

  2015年11月,张勇曾供职的某包装材料公司以效益不好为由,克扣了他和两位工友的数月工资。张勇多次索要无果,生活陷入了困境。得知社区有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后,张勇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前来寻求帮助。张娟接待了张勇,建议他和工友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我家就我一个人上班,孩子还在上学,经济比较困难,打不起官司。 ”张勇向张娟说出自己的难处。 “如果你符合条件,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援助律师会免费为你打官司。 ”张娟随即帮助张勇准备申请材料。合肥市包河区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张娟代理该案。在张娟的帮助下,去年底,张勇成功追回补偿金1.6万余元。

  省司法厅律管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社区律师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向困难居民提供法律援助,具体内容包括协助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对象信息库,代为申请法律援助,依法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在张娟看来,律师进社区,就是要为困难群众获得法律帮助提供便利,让他们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让所有群众都能享受到均等、及时的法律服务。仅去年,百大律师事务所社区律师就在滨湖世纪社区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件。

  对于普通居民,社区律师通过定期开展法律咨询、举办法制培训讲座等形式,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足不出社区就能解决法律问题。不久前,阜阳市颍泉区胜利社区居民张万红的亲戚在打工时遭遇车祸,肇事人逃逸。迷茫的张万红向社区律师沈西顺咨询。 “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通过工伤维权,向企业主提出赔偿要求;二是起诉肇事方,请法院依法裁决。 ”经沈西顺耐心解答,张万红的脑海中逐渐呈现出清晰的解决办法。 “以前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找社区民警,现在又多了律师,真好。 ”张万红说。

  据了解,去年一年,全省“律师进社区”共开展法律咨询12万人次,发放普法宣传材料38万余份,举办法治讲座2364场,为社区事务提供法律咨询意见8290件,走访群众31446户。

    制度保障 实现常态化

  律师进社区,让居民体验到“私人律师”的优质服务,推动了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提升,是一件双赢的民心工程。然而,以无偿服务为主的公益性社区法律服务也遭遇瓶颈。

  “每年给一个社区律师点仅补贴2000元,连路费都不够。 ”合肥市包河区某社区律师向记者透露,按规定,社区律师们每周须去坐班一天,一年下来至少50天,大概占律师年工作时间的四分之一,加上日常接受的电话咨询,律师自己还要倒贴钱。基层矛盾错综复杂,服务强度超过预期,社区律师往往因此 “吃不消”。

  滨湖新区某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对律师的法律服务,社区并没有建立考核机制,只制作了一个签到表,对社区律师很难形成约束,导致有的律师进社区变成“走形式”。

  出于公益参与“律师进社区”活动的律师毕竟不是全部。业内人士认为,“律师进社区”活动要想长期深入开展,需要有完善的保障机制。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政府对社区法律服务在资金、场所和人员上给予保障,对参与律师支付适当的津贴、报酬。

  石浩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出台细化的考核机制,适当给予矛盾突出、业务繁重的社区律师工作站更多支持。对于在社区法律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律师,可为他们提供一些其他平台,如向当地需要法律顾问的企业优先推荐这些律师。

  “社区律师也可以在社区法律实践中提升业务、拓展案源。 ”张娟认为,律师在在社区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的同时,也增进了与居民的沟通交流,从而能够及时捕捉他们的诉讼需求,并将其转化成案源,提供办案增加自身收入。张娟告诉记者,其所在的百大律师事务所每年因此受理十几起案件,有效拓展了业务。

来源:2017年2月23日安徽日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