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让教育公平“阳光”温暖每个孩子

11.02.2015  12:40

让每个孩子享受教育公平,是众多百姓的期盼,也是池州市全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近些年来,在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推动下,池州市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的理想渐成现实,“上好学”的希望也不再遥远。

家门口也能有“名校

青阳县庙前镇中心小学是一所乡村学校,教师中民师转正人员较多,在全县属师资水平较弱地区,教学质量一直在全县排名末位。2013年该校与蓉城镇第二小学结对。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两个学校三个毕业班分别结对,教师定期召开研讨会,结对帮扶,坦诚交流,互相走进对方课堂,共同分享教课资料,两校在期中和期末举行统一考试,考后统一阅卷,一起分析总结。

2014年的毕业班考试,全县两个总分第一名都在庙前中心小学,该校的语文、数学两科平均分名列全县第一名。

对一个乡镇学校来说,这样的成绩是历史性的突破。而这样的突破正是得益于池州市在城区和农村学校之间实施结对帮扶试点工程。

2014年,池州市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分别以农村学区管理模式、城区名校办分校模式、城乡学校结对捆绑模式“三种模式”,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全市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73所,有566所中小学(含教学点)实现宽带接入互联网,宽带接入率94.13%;建有校园网学校427所,覆盖率为79.8%;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多媒体“班班通”覆盖率达87.8%;建成“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372个,覆盖率100%;建成“在线课堂”主讲教室61个,接收教室134个,“在线课堂”覆盖率达51.9%。市政府投入500万元,主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70个班级“班班通”远程教学设备投入使用。

同时还根据规划纲要,因地制宜编制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在主城区规划增设学校布点。2014年主城区新增香格里拉实验学校、新城明珠小学,依托城区优质教育资源附属办学,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同时,一定程度上缓解大班额现象。

名师”可以网上带徒弟

教育要均衡,教师是关键。2013年该市组建了名师工作室,确定了8个“名校长工作室”和10个“名教师工作室”,为全市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搭建平台。2014年,名师网上工作室正式运行,网上工作室成为名师工作室成员与广大一线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流的又一重要渠道与阵地,进一步扩大了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同时为了促进师资资源的均衡配置。去年该市加大教师轮岗交流。继续实行县域内教师有序交流和城镇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到农村学校(园)任教服务期制度,服务期每次不少于1年。把城镇中小学教师对口支教情况作为晋升教师职务,也是评选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市级以上先进个人的必备条件之一。其中,贵池区通过校际交流、校内交流、帮扶支教和上挂锻炼交流等形式开展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交流,全区教师交流比例占专任教师的15%。

为了加强师风师德建设,2014年该市抽调专人成立了规范办学督查组,采取明查暗访的方式,重点查处校内违规补课、校外有偿办班、家庭收费办班等违规行为。市教育局还在门户网站设立了违规办学投诉平台和违规办学曝光台,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违规办学形成高压态势。制定了《池州市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实施办法》,明确师德“11条底线”,坚决查处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与此同时还评比表彰了10名“最美教师”,积极营造全市教育系统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

寒门学子享受就学保障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温暖每一个学生。”这是对每一个贫困学生的庄严承诺,近些年,池州市积极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努力拓宽社会资助领域,扩大资助范围,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有效的经费保障。去年教育民生工程圆满完成。

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保障教育先行。416所中小学校、372个教学点的公用经费和校舍维修经费全部由公共财政保障,13.8万名学生免学杂费上学,11.6万名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4451名贫困寄宿生享受生活补助。全年补助中小学公用经费13780万元,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520万元,提供免费教科书1373万元,补助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1870万元。此项民生工程直接减轻群众经济负担5440万元。

高校中职和普高学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成效显著。全年资助高校学生1616人,发放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524万元;资助中职学生6580人,发放国家助学金、免学费补助资金和校内资助资金1850万元;资助普高学生8890名,发放国家助学金和校内资助资金1660万元。

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再添新园。2014年,池州市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任务11个,其中新建3个,改扩建8个。新建公办幼儿园总投资712万元,总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改扩建公办幼儿园总投资288万元,总建筑面积4484平方米。

救助为特困大学生雪中送炭。去年市政府救助基金救助特困大学生400人,发放资助款160万元。市工会、共青团等其他渠道资助620人,发放资助款126万元。县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九华农村商业银行为本地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160笔,办理贷款金额682万元。(汪玉芳 特约通讯员:胡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