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观点面对面(三)

25.06.2015  12:13
11.最关键最管用的是搞好民族团结争取人心

  云南普洱市境内,矗立着一座“民族团结誓词碑”,碑文写道:

  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1950年的云南边疆,跟不跟共产党走,还是头人与民众心中的疑问。但当普洱一带的34名民族头人及其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周年观礼团,和国家领导人一起检阅国庆游行队伍,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之后,跟共产党走的信念已坚若磐石。于是,就有了“会盟立誓,刻石铭碑”的壮举,有了用鲜血和生命恪守誓词、捍卫民族团结的前赴后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强调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这一论断是对我国民族关系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为我们搞好民族关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的宝贵传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团结的种子冲破现实藩篱的重重阻碍而生根发芽,经受分分合合的刀风剑霜而开花结果。汉朝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进藏,南北朝岭南冼氏夫人平叛,明朝广西瓦氏夫人年近花甲率兵抗倭,清朝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西戍新疆……各族儿女谱写的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佳话,绵延不朽,世代相传,融汇为照亮历史、泽被后人的宝贵传统,并在近代以来的苦难中奏响了五千年历史上最为跌宕起伏、最为气势磅礴的团结颂,凝聚进发出摧枯拉朽、震撼世界的精神力量。

  搞好民族团结、争取人心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主张和实行的是争取、团结、联合少数民族的政策,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在红军长征途中,刘伯承同志同彝族首领小叶丹“彝海同盟”,成为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重视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通过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模范执行政策的干部,迅速在民族工作上打开了局面。当时的西北局负责人习仲勋,对青海藏族昂拉部落首领项谦“十擒十纵”,最终让项谦心悦诚服,也因此稳妥地解决了西北地区很多民族、宗教问题。为了疏通民族关系,我们派中央访问团到民族地区慰问,为各族群众做好事;请少数民族代表到北京欢度节日,到内地参观访问,极大地赢得了人心。不仅如此,中央领导在促进民族团结上更是身体力行。毛泽东与库尔班大叔交往的故事,周恩来身着民族服装参加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的情景,定格在各族人民的记忆深处。

  近年来,我国民族团结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个是“3·14”事件和“7·5”事件的发生,在我国民族关系上留下了一道伤口,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一时很难肃清。一些地方出现了对少数民族的拒住、拒载、拒租、拒卖,搞特殊安检、抬高门槛等现象。一些企业的招聘信息,竟然赤裸裸地对一些民族持拒绝态度。这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少数民族,把某一少数民族中极少数人闹事同这个民族全体捆绑在一起,不尊重甚至是歧视少数民族群众的现象,是在伤口上撒盐。到头来,只会遂了极端分子的愿,却寒了各族群众的心。

  第二是现代化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及其引发的心理焦虑。现代化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变迁过程,置身其中的人们难免产生种种不适。特别是我国现代化发展速度快、不均衡程度高,民族地区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却越来越火。因此,一些少数民族在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赶不上现代化这趟快车的心理焦虑。

  第三跟我们工作的偏差密切相关。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要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但并不是靠这一条就够了。应该说,问题的成因主要不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坦率地讲,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物质力量的运用强一些,精神力量的运用弱一些;维护稳定做得多一些,争取人心做得少一些。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要争取人心,根本的一条是我们要增强改革发展的普惠性、包容性,缩小发展差距,使各民族都搭上现代化的快车。要贴近民生抓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最管用的一条,就是做好群众工作、争取人心。民族团结的主体是各族群众,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抓不住人心,团结也就不可能搞好。要重在平时、抓在平常,重在交心、以心换心,多做温暖人心、凝聚人心、争取人心的好事实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民主党派都要行动起来,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采取各种形式扩大内地同民族地区的交往交流规模,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这个过程中,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不能以自身的好恶来对待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要坚决纠正和杜绝歧视或变相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

  民族工作说到底是群众工作,而信教群众和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知识分子是三个重要群体。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绝大多数群众信仰某一宗教。生活在这些地区基层的党员,如果拒绝参加传统婚丧仪式和群众性节日活动,势必脱离群众,把自己孤立起来。党员要坚决执行不信仰宗教、不参加宗教活动的规定,在思想上同宗教信仰划清界限,同时尊重和适当随顺民族风俗习惯,以利于更好联系信教群众,把他们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在群众中影响大,一定要紧密团结他们,做到政治上尊重他们、工作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关照他们,发挥好他们资政建言、协调关系、引导群众、化解矛盾的作用。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思想活跃、能量不小,要将他们纳入工作视野、加强引导,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知识分子制度,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多同他们交朋友,平时多走动、多沟通、多了解信息,关键时刻就能发挥关键作用。这项工作要当成一件大事急事,赶快抓起来。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全社会都来共创共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必能筑牢。

  12.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快到年底了,和田县和谐新村建设正搞得热火朝天。

  和谐新村是新疆和田地区今年先行试点的民族嵌入式居住村,当地规划了6700亩地下水资源丰沛的沙漠地区,采取各民族嵌入式居住的方式建设新村。目前,新村里的600套住房和600座大棚已建成。建成后,各民族的村民们将生活在一起。每户群众都有1座大棚、1个庭院和5亩果园,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将达到万元以上。工程现在还没有完工,但已有附近乡镇的6000多户少数民族农户和700多户汉族农户报名申请……

  当地一位维吾尔族干部说:“实现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不能空谈,不能只喊口号,要实实在在做些事情。”当地一位维吾尔族老大爷说,和谐新村政策好,这是个惠民的好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调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这是继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三交”后,又一次明确做了进一步的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把握住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也为中华民族走向凝聚力更强、向心力更大的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史,就是各民族诞育发展、交往交流并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军事改革,学习西北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服饰,学习骑马射箭;北魏孝文帝改革、回族等一些民族的形成,也是民族交融的结果。毛泽东同志曾讲过:“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汉族汲取了其他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文化精髓,同样各少数民族也汲取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优点和长处。各民族正是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相互认同,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自在和统一的整体。新中国成立后,内地建设大军带着先进技术和人才来到民族地区,帮助各族群众发展生产,留下了各民族团结合作的佳话。八千湘女进新疆、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些故事感人至深。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到中东部地区务工经商的越来越多,内地汉族群众到民族地区开发建设、旅游观光的逐年增加,各民族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密。现在,各民族之间的通婚很多,形成许多“团结族”家庭。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

  搞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只有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条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战略举措。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键是要正确认识交融、切实尊重差异、逐步缩小差距。

  要正确认识交融。要深刻认识到,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地区封闭的打破,民族交往交流的增多,会极大地促进交融,这是历史趋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必然结果,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这个过程是历史的,而不是人为的。要尊重规律,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把握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方向,既不能无视民族共性放弃引导,也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忽视民族差异,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在具体实践中,既不能持消极论、无所作为,也不能犯急躁病、胡乱作为,要把握好界限、拿捏好分寸。在这个问题上,世界上、我们自己都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应当深刻总结、牢牢汲取。

  要切实尊重差异。各民族一律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前提是切实尊重民族差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民族共同因素不断增多,同时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文化差异是最重要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则是文化差异的最直接表现。我们要尊重差异、尊重不同的风俗习惯,尊重差异就是尊重各民族群众的选择;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就是党的群众观点在民族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各民族都不能以自身的好恶来对待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差异不等于固化差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加深,差异会有所减少。但这种减少不是人为的、强制的,而是各民族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自然产生的,是历史进程,容不得任何急躁和盲动。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中增强共同性、包容性,不断夯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基础。要坚持尊重民族差异而不强化差异,保持民族特性而不强化特性,营造尊重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社会氛围。

  要逐步缩小差距。这是增进各民族共同性,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保证。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全国人民大力支持和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民族地区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东部地区,但总体依然滞后。滞后的原因,主要是在市场竞争中由于区位、历史、自然环境、教育、文化传统等因素,一些民族地区处于不利地位。我们应该看到,虽然绝对差距仍在加大,但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于东部地区更快一些的发展速度,是可能的,因而绝对差距的缩小也是可以预期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对口支援力度空前,又面临着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带来的历史难得机遇,只要坚持并发挥好中央支持、发达地区支援和民族地区自力更生“三个积极性”,结合外在动力和内生潜力,埋头苦干、不急不躁地坚持科学发展,缩小差距是历史的必然。

  当然,涉及亿万人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没有一点磕磕碰碰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历史过程,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不用大惊小怪,关键是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看清主流、把握大势,同时出了问题要及时化解,尽量避免出大问题,不要影响安定团结大局。

 13.推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

  新疆乌鲁木齐监狱管理局的职工阿里木江·买提托库提,大名鼎鼎。在“7·5”事件中,他挺身而出,保护了许多汉族群众。2014年国庆期间,他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参加了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登上了天安门城楼。阿里木江回到乌鲁木齐后,除了和往常一样下社区、进农村,为贫困群众送米送油外,还学会了用微信,经常在好友圈中转发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相关报道、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彩论述以及其他模范代表的动人事迹,获得了很高的点赞率、转发率。现在,阿里木江在当地微信圈已经小有名气,“圈内好友”越来越多,他被大家称为党的民族政策的好宣传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当今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千变万化,要适应形势,注重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推进理念、手段、方法的创新。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宣传工作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新规律和特点,为我们深入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指明了方向。

  在我们国家,民族团结就像阳光、空气和水,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要像阳光普照那样,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要像净化空气那样,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行;要像保护水源那样,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各族干部群众都要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抓好民族团结,载体和方式十分重要。《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这些老电影,《北京的金山上》《阿佤人民唱新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些老歌曲,影响和感动了几代人。新中国成立初期,拍电影、写歌曲,就是载体的创新。这些年,也有一些好的书籍、电影、歌曲和节目,但总的说还不够,要多一些,再多一些。当今,媒体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千变万化。老年人更习惯听广播、看电视、翻报纸,年轻人更喜欢看微博、微信、微电影,小朋友则更容易接受卡通、动漫、游戏。我们要按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要求,根据不同群体的信息接受习惯,顺应网络时代宣传工作的新趋势,抓住喜闻乐见这个核心,树立人文化的理念,运用大众化的方式,打造实体化的载体,推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创新发展。

  要树立人文化的宣传理念。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改变单一的“漫灌式”宣传教育,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多做“滴灌式”的宣传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特别是不同民族的心理特点,以当地群众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从宣传主题到口号标题,从具体内容到表现形式,都要把准各族群众的脾性,都要切实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要多讲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疆土的历史,多讲少数民族为巩固边疆、保卫祖国、守边固边作出的重大贡献,增强少数民族的自豪感、荣誉感,改变过去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对少数民族的恩赐心态。

  要多运用大众化的宣传方式。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形势,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要充分掌握自媒体时代海量信息的极速传播形式,将一张张宣传展板变成一个个二维码,善加运用微信、微博等工具,让民族团结进入每一台信息终端。要让各民族群众一同参与民族节庆,在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加深了解的同时增加来往、增进感情。对于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知识方面的教育,使民族团结进步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要大力打造实体化的宣传载体。将宣传教育资源向基层、社区倾斜,向普通民众贴近,创建一大批能起示范作用的社区、乡村、单位、学校、连队和寺院,推进创建活动向纵深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利用实物和场景宣传,有的还利用声光电技术还原历史场景、烘托氛围,效果很好,要继续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命名工作,充分发挥其作用。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从政策到资金都要加大支持力度,真正起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效果。要设置可量化、可考核的指标,建立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规章制度。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都要嵌入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要进教材、进学校、进课堂。

  网络是把双刃剑,要趋利避害,善加运用。“7·5”事件怎么发生的?广东一起普通刑事案件,成为导火索,在数千里之外的乌鲁木齐酿成大祸。蝴蝶效应的始作俑者,就是网上的煽动挑拨。这种蚁穴毁堤的教训,必须牢牢记取。要加强研究应用,坚持疏堵结合,亮出底线,画出红线,严厉打击利用网络造谣生事、挑动民族情绪的行为,鼓励有利于密切各民族感情、增进各民族了解的做法,把网络建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

14.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

  近些年来,民族分裂分子日益嚣张,不断制造暴力恐怖案件,企图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从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到天安门“10·28”暴力恐怖案件,再到昆明火车站“3·01”暴力恐怖案,党和政府以坚决打掉民族分裂分子嚣张气焰的信心和决心,在第一时间对事件依法做出了迅速、有力的应对,赢得了各族人民群众的普遍肯定与广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并强调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这一重大论断,精辟总结了我国多年以来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为民族工作领域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律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治理方式,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宪法有关规定为根本、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相比,民族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民族区域自治法在部分领域还缺乏配套的、细则性的部门规章、地方自治条例等规范性文件;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呈现易发、高发趋势,对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地区部分群众法治意识不强,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问题有不少是由于群众不懂法或者不守法酿成的;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用法治精神引领、用法治思维谋划、用法治方式实施和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和改进立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强化监督检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不断开创民族工作法治化的崭新局面。

  健全配套法规,建立完备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当前,重点是要坚持宪法确立的有关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建立健全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具体规定,把法治贯彻到民族工作的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积极推动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推动和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制定或修订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以及依照本地实际,对相关法律法规做出变通规定;积极参与有关法律法规涉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条款的研究制定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好民族法治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加快修订《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民族自治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清真食品管理、散居和城市地区民族事务治理等,需要通过法律进一步规范的,都要确立合适的法律形式。这一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各族群众意见。

  坚持严格执法,建立高效的民族法治实施体系。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坚持依法治国,履行好国家机关法定权利义务,既要在法律框架内保障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又要依法制定和落实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民族自治地方层面来说,要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坚持依法治理地方事务,在贯彻国家统一政令的前提下依法行使自治权。各地各部门都要建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法律顾问制度,同时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正常宗教信仰要予以尊重,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执法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执法程序,明确具体操作流程,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感情和心理,积极争取各族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坚持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律为准绳,决不搞法外的从宽从严,法律规定什么权益就保障什么权益,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对于极少数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的违法犯罪分子,不论什么民族、信仰哪种宗教,都要坚决依法打击。

  强化监督检查,建立严密的民族法治监督体系。开展好监督检查,是确保民族法律法规贯彻落实的重要一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抓住各族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不断扩大监督检查工作内容和对象的覆盖面,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务求实效。当前,要以执法部门、窗口行业、网络网站为重点,加大对民族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不断加强民族关系监测、预警、评估,发现问题要做到快速反应,立即督查,及时处理,将问题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严防事态扩大造成不良影响。规范工作程序,创新方式方法,建立各部门各方面协调配合、自查与督查相结合、重在平时抓好平常的长效机制,形成合力,确保各项法律规定真正落到实处。

  完善体制机制,形成有力的民族法治保障体系。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民普法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要制定好民族法治宣传教育发展规划,广泛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帮助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加快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法治专门队伍建设,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各族干部职工依法行政、依规办事的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民族地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能不能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发挥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的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提高办事能力。加强涉外法律工作,积极参与执法安全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等犯罪行为。

15.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看天一道缝,看地一道沟;出门坐溜索,种地如攀岩;人马背物资,大雪封半年。”这曾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的独龙族乡亲们祖祖辈辈艰难度日的真实写照。直到2014年元旦,穿越高黎贡山的独龙江隧道开通,才结束了这个偏僻山乡近乎与世隔绝的历史。当地干部群众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这一喜讯,总书记回信勉励他们继续努力,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我们提供了“高清”的路线图和“倒计时”的时间表。近年来,民族地区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令人倍感鼓舞。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地区基础薄弱,发展条件差,整体落后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要而言之,全国各地面临的普遍性困难和问题在民族地区都存在,并且更为突出。同时,民族地区还面临着一系列特殊的困难和问题。这些情况表明,民族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短板。更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如果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拉大趋势长期得不到根本扭转,就会造成心理失衡乃至民族关系、地区关系失衡。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我们一定要让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过上小康生活。针对民族地区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的现状,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的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央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加大不能减少。这极大地鼓舞了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既要满怀信心,也要求真务实。当前,我国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各民族地区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以及同一民族内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比如,2013年民族八省区的GDP之和才大体与广东一个省相当。内蒙古、广西、云南三省区的GDP超过1万亿元,西藏还不到1000亿元。因此,同步进入小康,必然不是同一水平的小康,不是同一条标准线划定的小康。差距总是存在的,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我们还要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因此,也不能把相关指标简单套用到各省区市,然后倒推出一个增长速度作为目标。那样,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既要坚持一定标准,又要防止好高骛远;既要考虑到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要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要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积极性,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

  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要突出重点、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加强边疆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加强基础设施、扶贫开发、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建设,不断释放民族地区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深化改革开放,为民族地区发展增添动力;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着力改善民生,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目标和指标。比如,到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十二五”末要实现民族地区行政村全部通公路等等。这些缜密的顶层设计和又细又实的政策举措,必将为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注入强大的正能量。

  全面建成小康,快马加鞭,民族地区在路上。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有发达地区的大力支持,有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民族地区就一定能够和全国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