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之花绽放江淮
“共同发展”提升行动实施4年来,协调落实扶持项目166个,全省民族乡、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双双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共同发展,不让一个少数民族落下
“实打实的帮扶政策和资金技术支持,让我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3月27日,在合肥市肥东县杨店乡黄栗民族村,村民沙玉业欣喜地说。这两年,他在省、市民委的帮助和支持下,利用该村荒废的80多亩当家塘,带领村里多位贫困户一起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去年人均增收6500多元,成为我省实施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共同发展”提升行动以来的又一批受益者。
“‘共同发展’提升行动在我省实施4年来,呈现出思路明、项目实、力度大、效果好等特点,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有力带动各地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省民委负责人介绍,省民委各委员单位目前共协调落实扶持项目166个、投入资金8600余万元,全省民族乡、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双双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4年增幅分别达12.3%和12.1%,首次突破万元大关。
眼下,“共同发展”提升行动已然成为我省民族聚居地区争取全社会支持的一个有力平台。在省民委各委员单位尽心竭力地帮扶下,寿县陶店回族乡堰陶路拓宽、五河县临北回族乡农民工创业园、定远县二龙回族乡小型农田水利示范工程等一批品牌项目的实施落地,惠及民族乡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特色产业发展等多方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面向广大少数民族贫困家庭,我省坚持“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推动少数民族扶贫开发。依托当地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根据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分别采取“合作社+务工+入股分红”“合作社+承包经营+入股分红”等模式,变“输血”为“造血”,确保他们得到长期、稳定的增值效益,让少数民族贫困家庭深切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和关爱。
坚持“同城化待遇、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群众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让少数民族群众“人在安徽,如在家乡”
“在这里,我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家。 ”3月初,在芜湖市少数民族事务服务中心,来自青海的回族群众绽由努四告诉记者,去年他把两个孩子从老家接到芜湖上学,没想到周边的学校因为满员无法接收,得知芜湖市设立少数民族事务服务中心,他立刻上门求助,在市民委和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帮助协调下,不到一周时间就解决了难题。
“设立少数民族事务服务中心,体现出新时期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的创新和改进。 ”芜湖市民委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国第四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当地以服务中心为载体,构建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实实在在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不仅在芜湖,我省各地近年来不断创新体制,优化和加强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按照“同城化待遇、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群众的特点和需要,为他们提供更为周到和便捷的服务。
走进合肥市明光路街道金大塘社区,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气息扑面而至。以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宣传板块为主要内容的民族风情园,在潜移默化中向居民传递着民族团结的思想。据省民委负责人介绍,面对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增多、流动更加频繁的新形势,我省以城市社区为着力点,建立完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和属地管理的少数民族群众管理和服务机制,并不断加大城市民族工作投入,2014年专门下拨100万元城市社区民族工作专项经费,争取各地配套资金90余万元。
各地切实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在制定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时,将清真饮食、少数民族公墓、宗教活动场所等少数民族特需的服务设施科学合理地纳入相关规划,帮助他们解决“入口、入土、入寺”问题,有力保障了各族群众和谐共居。同时,我省推动落实亳州市花戏楼街道成为全省首个享受民族乡待遇的民族聚居街道,实现我省城市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突破。
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功举办,13个民族村列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全方位民族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彰显民族特色
“现如今,少数民族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精神文化生活也一天比一天丰富。 ”在去年11月举行的安徽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来自池州江心回民村的丁士忠告诉记者,能够有机会在这个全省少数民族团聚的大舞台上,展示各自民族的传统特色文化,感到十分自豪。
在本届民族运动会上,全省16个市均组团参加,规模、设项、人数、参赛运动员民族成分均超往届。四年一次的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不仅是我省各族群众展示民族特色、共叙民族情谊的重要平台,也是我省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最好见证。
“民族文化受到最大程度保护,民族特色得到最大程度彰显。”在不久前刚刚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千秋畲族村,畲族群众蓝朝龙告诉记者,自1992年以来,当地每年都要举办“三月三”畲族歌会和畲民唱新歌篝火晚会,农闲季节开展畲族毽球、畲族歌舞等民族特色运动,深受当地畲族群众欢迎。
在过去一年中,我省安排专项资金800万元,稳步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有13个村被列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打造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平台,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
教育是事业腾飞的翅膀。我省把发展民族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大投入,民族教育实现了学前教育全覆盖、义务教育全达标,民族预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也有了长足进步,全方位的民族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依托合肥、铜陵、芜湖等地的内地新疆班、西藏班等,我省加强在皖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其中,合肥三十五中西藏班在全国内地西藏班统一中考中,平均成绩连续多年位居第一,创造了令人称奇的“西藏班现象”。
坚持“输血”“造血”并重,我省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不断加强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的开发。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少数民族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民族乡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广泛开办,一批又一批优秀少数民族人才走上工作岗位,为全省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