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机关作风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22.05.2014  19:11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机关作风的好坏考量的是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体现的是党群、干群关系,关乎的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各级党委、政府都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与时俱进的举措、持之以恒的精神,着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淮南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机关作风建设,早在1991年就在全市党政机关推行“马上就办工作法”,拉开了该市机关作风建设的序幕,2012年7月出台了《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意见》,2013年8月又在市直机关开展“转变作风见行动,我为‘四争’做贡献”主题教育活动,有力推动了机关作风建设和行政效能的全面提升。今年,在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委书记方西屏对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切实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成果,构建机关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课题组围绕机关作风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着力查摆和分析该市机关作风存在突出的问题及主要成因,并就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提出思考建议。

一、当前该市机关作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群众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调查反映:有的机关潜规则盛行群众办事难,有的机关干部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态度差,上级机关为基层办事解决困难少,群众最关心最实际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一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不够,面对复杂情况,办法不多、能力不足、耐心不够,少数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基层群众态度生硬,加之,目前政务信息公开的程度还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诉求需要,  “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现象依然存在,群众意见很大。

(二)机关效率低下,办事程序不科学。调查反映:机关工作程序繁琐、工作流程不科学、办事效率不高,一些部门不同程度存在职能交叉、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现象。一些直接面对群众的窗口单位存在办事效率低、时间跨度长、不合理搭车收费问题突出,尤其是对一些需要多部门协调管理的重大项目,审批事项交叉重复,审批环节过于繁琐,工作程序重复不科学,  “踢皮球”、“玻璃门”、“弹簧门”等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三)工作作风漂浮,执行力不强。调查反映:机关单位不同程度存在执行力不强和中梗阻问题,有的单位布置工作注重形式、不求实效,有的单位纪律涣散、作风漂浮、不作为或乱作为。在市纪委近期通报的对全市机关工作作风明察暗访情况中,上班迟到早退,随意离岗,上网聊天、购物、玩游戏、炒股、斗地主、下棋等现象在部分机关工作人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广大机关干部的社会形象。

二、影响机关作风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观念不转变,使机关作风意识呈惯性下滑。由于不注重加强学习提升修养,不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有的机关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把当官视为人生第一追求,把官职高低作为检验人生价值的第一标准,把个人的进退留转看得比党和人民的利益还重,整天考虑的只有上级的要求和喜好,没有把群众的需求和下级的困难放在心上。有的机关干部缺乏正确的权力观,把手中的权力当作个人的私有资本,没有将其真正运用到为人民服务和为群众办事上,而是将其用来为个人或小团体牟利上。有的机关干部惯性积习不改,习惯于机关按部就班、老调重弹的稳定日子,习惯于上行下效、相互攀比,习惯于以管理者自居而放松自我约束、自我加压。长此以往,使部分机关干部群众观念淡薄、服务意识弱化,从而影响了机关工作秩序,败坏了机关工作风气。

(二)制度机制不完善,使机关作风建设缺乏科学有效的抓手。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有些单位对上级的制度和要求只是简单的套用转发,没有结合本单位的工作性质和业务特点加以细化,没有对过去已有的不切实际的制度规定进行重新修订,造成老的制度不能用,新的制度又没有的局面。二是政府职能未完全转变。政府还没有完全市场规律的要求改变工作理念,对该管的没有管好,对不该管的事项管得过多过细,缺位、越位、错位导致机关行政效能低下。三是机构改革不到位。部分机构设置不够合理,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机构未得到有效整合,职责交叉、责任不清导致的利益之争和推诿扯皮问题依然存在。四是决策机制不够科学民主。重大经济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不高,投资不科学以及行政乱作为导致的损失浪费非常严重。五是工作激励机制不完善。机关行政事业在编人员端的是铁饭碗,坐的是铁交椅,对其考核奖励的方式多是简单的一刀切和普惠性的,使得机关工作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种忙闲不平、苦乐不均导致兢兢业业工作者心理失衡,影响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考核监督不到位,使机关作风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一是未能真正建立一套“奖优罚劣,褒勤贬懒”的奖惩考核体系。目前的考核机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机关“大锅饭”问题,未能建立“能者留、平者让、庸者走”的机关人员流动机制,致使机关干部缺乏压力感和紧迫感,久而久之养成了拖拉疲沓、散漫慵懒的不良工作风气。二是未能切实有效的抓好落实和监督问责。长期以来机关监督问责机制的真实写照是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自我监督太空,这就让许多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方面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只要单位不出事,我的机关作风就没问题,因此,他们不注重机关作风建设方面的打基础、抓落实。加之,目前的干部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绩效办等日常监督检查结果在机关作风监督问责方面,还没有实现相互衔接、互为因果、资源共享、形成合力,使得广大机关干部对机关作风的监督问责失去信心。

三、构建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和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学习宣传,固化内生外联的机关作风意识形态。思想意识是一切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是否正确是机关作风转变的关键,因此,不断加强机关干部思想领域的学习净化,清除长期养成的不良积习和病垢非常重要。首先要转变观念学,机关单位应以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新起点,组织广大机关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的总目标总要求,认真对照“四风”“三症”查摆问题,在思想上完成从管理型机关向服务型机关的转变,重塑机关干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丰富载体学,机关单位要利用党组中心组学习、支部大会、全体职工大会,不断强化机关作风建设要求,形成作风建设是机关建设第一要务的管理理念,在单位门户网站和公告栏开设机关作风建设专栏,征集意见建议、公布学习体会、宣传先进典型,塑造身边机关作风的新航标。第三要营造氛围学,运用多种方式构筑作风建设宣传工事,通过电子屏、展示板、廉政墙、工作牌、网站、报刊等媒介,全方位宣传学习成果和作风要求,接受社会舆论监督,让每名机关工作人员一踏进机关就置身于严格规范的纪律约束之中,使广大干部从思想观念上对改进机关作风由“要我遵守”转化为“我要遵守”,从而形成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机关作风良性氛围。

        (二)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构建完善衔接的机关管理制度体系。要从制度层面形成系统、完善的机关作风制度体系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既需要要有上级机关普遍性的制度要求,又要有机关单位明确具体的制度措施,决不能是空对空喊,而要是实打实的做,要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制度化推进机关作风常态化。一要构建制度体系。在思想作风方面:实行思想汇报制度、集中学习制度、心得体会交流制度;在工作作风方面:制定单位工作规则和工作流程、实行工作质量和绩效考核制度、工作首问负责制、考勤查岗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在领导作风方面:建立领导班子联系基层调研制度、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政务财务公开制度、个人事项申报和领导干部行为监督检举制度;在生活作风方面:从严制定公务接待和出差补助标准、严格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八小时以外监督举报制度。二要创新制度设计。要根据机关作风建设的难点和群众关注的焦点,不断改进制度设计,创新方式方法。要探索单位、部门、岗位职责量化管理制度,实行工作实绩数据化,逐步改变长期以来机关衡量工作不定量,干好干坏凭感觉的状况,使机关干部的德、能、勤、绩、廉成为看得见、评得出的具体数字,使一些不作为、慢作为的行为难以浑水摸鱼、滥竽充数,树立勤政政府形象。要进一步完善科学、便捷的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流程,将需多部门收费和审批的事项进行集中整合,实行流程再造,减少中间环节,实行一窗受理、一票缴清,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树立服务政府形象。要进一步强化财政绩效管理,改进财政预算编制方式,扩大“参与式预算”编制范围,积极探索机关公车制度改革,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将政府性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并加强财政性资金的跟踪问效,树立绩效政府形象。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拓宽百姓诉求渠道,要在机关网站加大对政策法规、工作流程、工作动态、工作结果、财政财务的公开力度,充分利用“12345政府服务直通车”、“市民心声”和网络微博,及时了解、解决和公开回复群众诉求,树立阳光政府形象。三要突出关键环节。领导干部是作风建设的关键,尤其是一把手对作风要求把得严抓得实,那么这个单位的机关作风就转得好变得快,同时,领导干部又是加强作风建设的典范和表率,其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班子、一支队伍、一个单位。因此,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就要发挥领导这个“龙头”的导向示范作用,要探索建立领导干部个人作风与单位作风关联责任分析制度,将机关作风建设的举措和实效作为评定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使领导干部真正认识到机关作风建设是领导履职的第一责任,忽视作风建设或弱化作风建设本身就是作风问题,以责任倒闭制度完善,从而形成领导干部敢抓作风建设、必抓作风建设、常抓作风建设制度机制。四要完善相关机制。由于机关的工作性质不同、工作内容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要想使机关作风建设落到实处、便于操作,必须从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入手。要完善机关岗位分类管理机制,引入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将机关岗位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细化岗位职责内容,量化岗位职责目标,摒弃过去一直采用的“大一统”管理模式。要探索机关“大部室”改革,将由于分工过细导致部门职责单一,工作量不饱和的管理部门进行职能合并,将整合出来的力量投入到一线业务部门,规避机关一直以来存在的的苦乐不均现象。要匡正选人用人机制,把作风建设与选人用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选人用人标准,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真正将业绩突出、敬业奉献、真抓实干、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出来,堵死“熬官”、“混官”、“跑官”的口子,为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三)进一步注重跟踪落实,建立科学实用的机关效能考评机制。作风建设重在坚持重在落实,制度一旦形成必须不折不扣一抓到底,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评奖惩机制,是确保机关作风建设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必然保障。一要落实对单位和内设机构两级年度目标绩效考评机制。对单位的目标考核要注重全面,要根据单位不同特点科学评估单位目标任务的饱和度,在分值设定上向工作实绩倾斜,增加特色性定量指标,减少普惠性定性指标;对内部机构的考核要突出具体,有条件的单位可成立专门的绩效管理机构,对部门年度目标任务进行量化分解,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实施年度绩效考核,构建机关内部更有针对更为具体的量化目标考核机制,同时,要求各单位每年将内部制定的量化目标和部门考核结果报市目标办,作为考核评议中层干部的主要依据。二要完善领导班子、中层干部、一般干部三级岗位考核机制。改变过去对个人考核定性不定量的操作模式,以及过多注重外部评议,而缺少对干部工作实绩的考量,使考核结果好的说不清、差的讲不明,这是导致机关长期形成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没差别的根源所在,必须加以改进。要积极探索中层干部工作进度、工作量和工作实绩按月公布制度,以此作为对机关中层领导岗位的量化考核内容,促进机关个人岗位考核机制更趋完善。三要落实奖罚分明的奖惩机制。没有奖惩的制度是无效的制度,要将量化考核与奖惩机制结合起来,坚持规范性制度与惩戒性制度并重,并严格落实考核奖惩措施。对考核后两名的单位应派出巡视组进驻查明原因实施整顿,对单位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对个人考核没有达到合格分数的,扣除个人年度考核奖,实行末位淘汰制,形成机关权力与责任并存、压力与收入挂钩、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切实有效的奖惩机制。

(四)进一步创新督查方式,形成有过必究的机关常态化监督管理手段。组织、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强化日常监督和管理,不断丰富检查内容、拓展检查渠道,并将检查结果与干部管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监督管理的有效性。一要加强明察暗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作为改进党风政风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大对执行规定的明察暗访力度,对顶风违纪的单位和人员,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使机关单位在落实上级作风建设要求上,不简化、不变通、不打折扣。二要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关要进一步扩大审计覆盖面,不断提高对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比例,将单位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情况、财政资金的管理绩效、国有资产资源的管理情况、“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保障和改善民生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作为衡量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指标,分析原因,查深查透,推动建立审计整改督查制度和审计发现问题责任追究制度,将审计结果与组织、纪检机关共享。三要加强组织人事监管。组织人事部门要将纪检、审计机关的检查情况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尤其是提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对涉及作风建设的问题要切实查明原因,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规定》,坚决予以问责追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因此,改进工作作风,必须从改进机关作风抓起,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务实、廉洁、高效的政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