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有志气,才能蹚出脱贫路"

18.02.2017  16:39

  在泗县泗城镇,提起“胡万侠”的名字,贫困群众都耳熟能详。 “她是全镇脱贫明星,还是镇里‘脱贫夜校大讲堂’的讲师,经常给俺们上励志课呢。 ”几位贫困户竖起大拇指。

  翻开胡万侠的“贫困档案”,记者被深深触动。现年55岁的胡万侠身体病弱,丈夫很早去世,儿子患有先天性聋哑,儿媳因车祸下肢瘫痪,孙子孙女年幼,家中债台高筑。然而,这个集全了“老弱病残”的家庭,近年来却在胡万侠的带领下,举家创业,去年成功脱贫。 2月15日下午,带着一串问号,记者走进了胡陈村。

  沿胡陈村南头走一段路,一座座白色果蔬大棚映入眼帘,其中小半扇门打开的两个大棚由胡万侠承包。走进温暖的大棚,只见胡万侠正蹲在地里浇水除草,不时用手背擦着脸上和脖子上的汗珠。 “建大棚的钱都是政府出的,俺只要出点租地的钱就行了,没花什么本钱,收益却是种地好几倍。 ”胡万侠憨厚地笑道。

  为帮助有劳动能力却无一技之长的贫困户尽快脱贫,去年,省农委出资300万元,在村里建起61个产业扶贫大棚,供贫困户无偿使用,省农委还派出技术人员驻村入户,手把手教贫困户种植经济效益高的作物。 “像整地、栽苗、管理这些技术,一遍教不会就多教几遍,直到能上手为止。技术员真心诚意,俺哪有不好好干的道理? ”胡万侠感激地说。这一年多,每天一大早,她就急匆匆赶到大棚里掀“盖头”散气,下午则钻进大棚进行管理。去年8月,大棚育出了第一批山芋秧,净挣约两万元,加上政府的帮助,一下把多年的债务全部还清。最近一季种的是大蒜和葱,正赶上好行情。这些天,她天不亮就到镇上赶早市,每公斤6元的大蒜一会工夫就卖完了,乐得她合不拢嘴。

  在胡万侠打理大棚时,儿子儿媳也没闲着。儿子韩铁旦通过民生工程技能培训,学会了理发技术,每月保证上千元稳定收入,春节期间每天能挣近百元。记者走进设在他家院前的理发铺,只见他正聚精会神地给一位大爷理发,板凳上还坐了一位等候的中年村民。里面的一间卧室,胡万侠的儿媳周梅正坐在轮椅上,一边照看孩子,一边静静地串着小手工艺品,这份代加工的活由村里帮着进原料、送厂家,周梅无需移动身体,不要耗费体力,一天能挣十几元。 “身体重度残疾后,我起初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意义,现在有了事干,有了钱挣,感觉活出了价值。 ”周梅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在政府的帮扶下,只要有一双手,只要有志气,就能脱贫致富。 ”胡万侠总是这样不断鼓励家人,鼓励周围更多的贫困户。

【专题】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政策解读

【专题】温暖中国 安徽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

原标题:“有志气,才能蹚出脱贫路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何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