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支教教师宋庚:力争让城乡孩子一样优秀

21.07.2014  11:45

既然选择了到农村支教,就要尽心尽力,采取切实措施,教好每个孩子,力争让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一样优秀,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带着这种教育理念,宋庚从蒙城城关“七小”踏上了去该县小辛集乡白庙小学支教之路。一年后,受助学校孩子得到了全面发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攀升。

缩小城乡差别,始于养成教育

我是四年级光荣的一员,我努力,我能行,我为班级添光彩。”上课铃声还未响起,白庙小学四年级一位学生已经站在了讲台上,面向全班师生大声说出这句话。像这样的场景,自从城里来的宋庚老师来到该校后,每天都在上演。

受环境影响,农村孩子大都显得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乏自信心,尤其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多表现得自由散漫、性格孤僻,而且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文明习惯普遍较差。初到白庙小学,宋庚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缩小城乡孩子的差别,首先应从养成教育开始。”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宋庚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了四大系列活动:每天通过“课前一句话”,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倡导“文明在身边”,要求学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看见不文明行为就制止等;开展“让对方听到的都是舒心话”活动,如见面问声好、不骂人、不说脏话等;要求学生每个动作都尽量标准,如站、坐、行等姿势要端正,开门、关门不影响他人。

对以上这些习惯,每周一总结,在每周班会上评选出‘优秀生’,并在黑板上把表现好的学生名字写在鲜花丛中。”宋庚说,这对激发孩子自尊、自重、自律意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一学期下来,学生们积极进取,个个争当优秀,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和孩子一起吃、一起“

狭小的空间、破旧的餐桌、简单的菜肴。由于离城远,宋庚每天中午只好自己动手,在学校随便对付下一自己的午餐。然而,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空间里,却时常弥漫温馨,经常传出孩子开心的笑声。几个孩子围桌而坐,边和宋庚一起就餐,边听他讲述发生在校园里的开心往事。

留守儿童最缺少的就是家庭的关爱,爷爷奶奶忙于农活,很多学生中午放学回家后根本来不及吃饭,空着肚子上学的学生不在少数。宋庚便与孩子们约定:谁家哪天比较忙,就留在学校陪老师共进午餐。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喜欢老师的基础。因为,只有师生间建立起真正的友谊,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宋庚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除了经常给学生做心理、健康、安全等教育引导外,他常常主动找学生玩,和他们一起疯。“跳绳、踢毽子、下棋、做游戏等,只要是学生喜欢的我都参加,有时自己的动作不太标准,常引得他们开怀大笑。”宋庚说,为了彻底走进每一位孩子的心里,他刚到校时,还把每一个孩子的生日记了下来,给每一个人过生日,想方设法给其营造家的感觉。慢慢地,孩子们发现,这位城里来的老师很可爱,跟他的距离也越拉越近。

转化学困生,他有自己的一套

作为白庙小学原有的师生,他们看待从城里来的支教老师不光是他的“花拳绣腿”,更想看到的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孩子成绩中的实践反映。其实,宋庚在进校前就为自己定下了支教目标:开足课程,让孩子全面发展;第一学期结束,使学生及格率达85%以上,优秀率达25%以上,第二学期结束,孩子学业成绩要在此基础上再提高5个百分点,力争让城乡孩子一样优秀。

第一个目标,宋庚很容易就实现了,第二个目标,宋庚下了很大的功夫才实现。为了生动地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每节课前,他都要学习1-2名名家的优质课,然后大胆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自制教具,形象地把知识点轻松传授给学生。在每次上完课后,宋庚还通过班班通查找优秀老师的相关教学设计、习题设计等,安排学生再次观看,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点。

与宋庚原来所在的城关“七小”相比,白庙小学的学生基础和学习习惯普遍较差,学困生所占比例较大。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宋庚制定了四个“优先”,即:课堂发言优先、课堂板演优先、巡视指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比如,学困生一般比较害怕‘爬黑板’,我偏偏喜欢多让他们到黑板前板演,只是给他们设计的板演题目都是难度不高的,以锻炼其胆识,增强其自信。”宋庚说。

宋庚所带的主课程为数学,在学生所有的数学考卷首页最上方,都有一行醒目的黑体字:比一比,看看谁是“计算之王”,谁是“计算之星”。这个细节,也是宋庚别出心裁的设计,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争当优等生,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徐靖 郭玉岩 特约通讯员:于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