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精气神 凝聚源动力

15.06.2014  05:51

  今年4月2日,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合肥版”率先启动。站在新起点,合肥干部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战备状态”。

  “有干劲,有激情,在状态。 ”这是来合肥考察的上级领导对合肥干部的一致评价。近几年,上百个党政考察团来合肥观摩和取经,他们印象最深的除了合肥的巨变,就是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

  “向干部要生产力,就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 ”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说,实现合肥崛起大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尤其要用好干部资源,凝聚发展源动力。

   以“发展”和“实绩”论英雄,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

  张建中挂职庐江县委副书记,58岁了还活跃在工业经济发展第一线,因为实干而赢得了普遍喝彩。

  “凭实绩用干部,确实激发了一大批干部想干事的热情。 ”张建中说,按照合肥市委提出“想干事、能干事、不出事”的用人导向,当时52岁的他还被提拔为市经信委副主任,负责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随着2011年区划调整,张建中被派到庐江挂职县委副书记,主抓工业。

  “要注意把一心为民、埋头苦干、坚持原则、敢抓善管、为人正派、作风过硬的优秀干部,把长期在基层及生产一线努力工作和长期在条件艰苦、情况复杂、困难很多的地方努力工作的优秀干部,把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用在重要岗位。 ”吴存荣说。

  “县区主要负责人干起事来就像一只只小老虎一样,有劲头,在状态。 ”合肥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以发展和实绩论英雄为导向,近些年,合肥市成长起一批批“进取型”“实干型”和敢于担当的干部。

  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后才入院接受开胸手术,周晶在同事眼中是“拼命女侠”。周晶1994年进入合肥市城管局,20年,从普通员工到副科长,再到创建任务艰巨的三河镇景区挂职,又回城管局任宣传处长和市容管理处长。一次,她因劳累突发液气胸、肺部萎缩、胸腔积水而连续高烧,仍坚持工作了一周才住院。

  合肥市坚持用“发展”统一思想,以“实绩”论英雄,干部干起来当然有劲头。

   让干部会干事,在拉升标杆中解决“能力危机”,激发创先争优的精神

  包河区一年完成文化产业投资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208%,全国唯一的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成功落户。包河区2013年的文化产业投资占到当年全市文化产业投资总量的30%以上。 “第一城区,需要一流的能力和一流的效率。 ”多年奋战在宣传文化战线的包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海霞说,包河的定位是打造合肥乃至全省的“第一城区”,“第一城区”必须是“文化强区”,建设“文化强区”的关键在于拉升标杆,向先发地区看齐,提升文化战线干部的干事能力与办事效率。

  让干部会干事,不断拉升能力标杆是必经之路。近些年,合肥坚持“多条腿走路”,通过教育、培训、挂职、交流、引进等途径和方式,着力解决干部能力的结构性矛盾,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开展“大培训”,让干部眼界和能力上台阶。 2009年以来,合肥先后在清华、北大等高校举办各类培训班260期、培训干部12000人次,连续三年在新加坡举办城市建设管理等培训班,培养干部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开展“大交流”,解决结构性矛盾。近些年,合肥先后从市直部门和经济建设主战场选拔50多名年富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县市区党政班子;通过公开选拔、公推竞选等选拔55名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市直重要管理部门;通过“事业引才”“柔性引才”等,从中科院、中科大、北京、深圳等地引进30多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知人才挂职;通过破除干部体制壁垒,推进“培养性”“锻炼性”干部交流。

  葛斌,从普通员工到合肥市建设局总工程师,再到市重点工程局副局长、局长,在城建战线摸爬滚打了二十年,新桥国际机场、滨湖新区等大建设现场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他是“专业型”干部的一个代表,“我们的最大体会就是要把加快发展的要求体现到做好每一件工作上。 ”葛斌说,合肥的快速发展,让每位干部都面临“本领恐慌”,必须把全部心思用在工作上,才能适应岗位要求,做好本职工作,推动合肥的大发展和大跨越。

   创新制度设计,强化制约与监督,不断筑牢“防火墙”

  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勤政廉政,杜绝懒政和腐败,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保证干部不出事,就是要建章立制,让干部按规章履职、按规矩办事。这是对党和人民负责,也是保护和爱护干部。

  如何建章立制?首要是建好党组织制度,抓好阵地建设。近些年,随着合肥大建设“铺天盖地”,要求“建设工地设在哪里,党组织就发展到哪里”。如今,凡是有过工地的地方,党组织都在那里深深扎根。

  为让干部不出事,合肥市创新体制机制,围绕城市建设关键环节,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努力做到用制度管人、管权、管钱、管事,为干部和发展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腐墙”。

  创新“六分开”。过去,合肥城市建设由城乡建委一家大包大揽。 “大建设”开始后,合肥推行了规划、设计、立项、招标、投资、建设“六分开”制度,由相关部门分别承担这些工程建设中涉及的关键环节,既提高了效率,又防范了建设领域的腐败风险。

  创新“三整合”。整合投融资平台、整合工程款拨付渠道、整合政府工程建设管理,形成各尽其责、互相配合、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大建设”一盘棋格局。

  创新招投标办法,实行“有效最低价中标”制度;创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实行分级统筹、建管分离;创新拆迁安置办法,实行“三榜公示”;创新项目审计管理机制,全面推行项目跟踪审计制度……在合肥,保证干部不出事的制度创新,已经无处不在。

  在推进制度创新的同时,严格用人制度。近些年,合肥着眼勤政廉政制度建设,大力推进“轮岗性”“回避性”交流,严格执行“避亲避籍避熟”原则,重点加强对同一地区或同一部门、单位工作时间较长的领导干部以及重要部门、关键岗位的干部交流力度。目前,县(市、区)党政正职及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公检法“三长”,一律实行避籍交流,或不在成长地任职。

  有了让干部“想干事、能干事、不出事”的体制机制,活力自然迸发,合力必然凝聚,推动发展的源动力必将不断升级。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