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毕业生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21.08.2015  15:38

他是一名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却从事过盾构司机、设备维护、设备管理、项目管理等工作,施工过的城市地铁遍及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他带领的团队多次刷新全局乃至工区施工记录,不仅为公司节约数百万的费用,还为市民提供优质工程,他因此成为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

曹伟,男,1986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2007年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机械化施工专业毕业。现为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分公司城轨分公司武汉地铁3号线19标项目部副经理兼机电部部长,参加工作7年来,他参加了上海地铁、天津地铁、武汉地铁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由一名盾构司机成长为现场管理的行家里手。先后组织技术革新5项;发明专利2项;解决了土压平衡式盾构机“大改小”等技术难题;通过优化技术方案,为企业节省开支400余万元,是公司不可多得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他先后荣获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十一届盾构大赛个人第16名;2013年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分公司年度“十大标兵”、“优秀盾构设备管理标兵”;2014年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个人、2014年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

勇于创新的80后

曹伟虽然今年只有28岁,却是一位有想法、爱尝试、敢创新的有心人。

2012年公司中标武汉地铁3号线19标段,公司将一台“盾构隧道掘进机”(以下简称盾构机),从已完工的天津地铁项目调往武汉。由于武汉市的地铁管片规格是6米,与天津地铁6.2米的规格存在差异,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大修改造,这种专业性极强的改造工程一般需要委托专业厂家,费用动则数百万元。

艺高人胆大”,曹伟在充分计算改造盾构机的成本费用后,找到领导主动请缨,提出了自行改造盾构机的想法和方案。得到项目领导的赞赏和支持。

在此后的一个月里,曹伟天天泡在改造现场,克服了缺少相关经验和图纸等一系列困难,攻克了台车轨枕与盾构后配套台车尺寸不匹配;推进油缸推力中心与管片受力中心不同心等技术难关。在改造过程中,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科学合理的节约成本,他反复查图纸想对策,从多个角度进行技术革新,一是将更换盾构周边刮刀变更为设计改造刀座,二是将更换轨枕变更为改造轮对垫板,整个盾构改造和维保工作给公司节约资金至少200万元以上。期间,他们还实现修旧利废12项,为公司节约配件资金15万元。最终盾构下井组装调试一次成功,改造费用统计不到20万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带领大家参与全程维保和改造,使项目年轻的盾构操作、维保人员更加熟悉了盾构机的构造和原理,实现了以干带培。

刻苦专研的多面手

曹伟虽然是公路机械化施工专业毕业,但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初,也是第一次亲眼目睹盾构机现场施工。从那一刻起,他就认识到“一招鲜、吃遍天”已成为过去,只有融会贯通多工种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技术变化和发展。

为此,他主动请求从一线做起,成为一名盾构机操作手,在工作中,他干在前,想在前,无论多脏多累,不推不拖不闪,涉及机、电、液其他工种作业,他也主动向前,常常是一身汗水一身泥。为掌握实践知识,他随身准备小笔记本,随时记录技术参数、排除故障方法和学习心得。5年下来,他记录了20多本学习笔记。期间他又从事了设备维护和设备管理工作,积累了更加丰富的工作经验。2012年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举行十一届盾构大赛,曹伟代表中铁四局参赛,在64名参赛选手中,荣获第16名的好成绩,受到股份公司的表扬和嘉奖,鉴于曹伟的突出表现,2012公司任命他为武汉项目部副经理。

施工之初,每天进度缓慢,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白天紧盯施工现场,观察每一个施工环节,晚上加班加点优化各工序安排和机械配置,通过对工序用时的计算和调整,重新进行列车编组和工序调整,将掘进进度由每天4环6米迅速提高到每天22环33米。针对后市区间350米小半径曲线施工,为使盾构机能够按照预定轴线前行,他超前谋划,亲自培训施工测量人员、盾构操作人员学习盾构姿态控制技术,熟悉曲线线型。施工中,整个区间盾构姿态轴线控制在正负50mm以内,不仅完全达到技术规范要求。而且由于盾构和管片姿态控制得当,大大节省了盾尾油脂使用量,与武汉地区普遍每环用量25公斤相比,每环节约油脂5公斤,仅此一项在区间隧道完成时节约材料成本10万元。

精益求精的施工员

盾构掘进属于高风险施工作业,安全质量责任重于泰山。如何在复杂的地质环境下,保证安全质量,兼顾施工进度,是考验现场管理人员水平的试金石。

曹伟分管的标段,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轨道交通三号线市民之家站至后湖大道站区间,盾构区间单线掘进为1329.59m,施工需要穿越200米居民区、黄孝河河道,穿越地质有粘土层、粉土层、粉细砂层、淤泥层,地质条件在软土层当中相当复杂,尤其是盾构穿越土层交替区域,盾构参数控制稍有偏差就会造成盾构掘进困难和偏差甚至地面隆沉超标,盾构掘进的另一个难点是需要穿越200米里程三到四层的砖混结构居民楼,这些楼房多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居民自建,楼龄大部分在二十年以上,盾构穿越时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安全隐患。针对这些施工难点,曹伟同志带领技术人员制定了《盾构穿越复杂地层应急预案》。成立了相应的施工领导小组及技术攻关小组;设置了跟班作业领导和安全防护员;针对不同地质的特点,加强同测量组配合及时观测沉降数据,做好应急预案和注浆补强等措施,每天晚上他都及时汇总当天的掘进参数,及时和有关技术人员探讨疑难点,随着工程进展,摸索出一套盾构穿越不良地质条件下的控制参数。经过实时监测和后期复测,地表累计沉降在3mm以内,安全通过在不良地质区间,未对居民生活造成任何影响。

盾构机始发以来,从单班进度2环到后来的7环8环以至于高峰12环,日掘进22环,创造了武汉地区小松盾构的施工纪录,同时也是本局同类型盾构机的最快纪录,由于机械日常保养执行到位,未发生任何因机械设备维修或损坏造成的停工、停产。在武汉轨道交通三号线22家施工单位中,19标项目部多次获得“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月度考核优胜单位”,夺得业主颁发的“流动红旗”,是施工进度最快的单位。

团队至上的领头雁

在校时,曹伟是班里的班长,也是学院足球队的队员,他始终崇尚“团队至上”的理念。走上管理岗位后,他常常对大家说:“盾构设备管理和施工进行的是否流畅,靠的是一个团队,就像一只好的足球队,不仅注重注重球员的个人能力和特点,更注重球员间的配合和风格一致”。

曹伟负责的盾构的机电部共有职工14人,其中有工作经历的4人,其余全部为新入职的见习生、实习生。面对机电技术人员年轻化,最大的障碍就是工作经验的缺乏,而设备管理和施工往往注重的就是动手能力。曹伟同志自盾构机改造伊始,严格按照公司“干一个项目,培养一批人才”的要求,严格执行师带徒制度,白天带领大家走现场,手把手教,晚上抽空给大家补专业课,将设备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一一列举,根据问题指出解决办法和措施。从盾构进场,到盾构顺利接收转场,在他的带领下这只队伍2人能够单独熟练处理各种常见故障,6人学会了盾构设备操作,其余员工也都熟悉了设备构造和保养内容,可以单独完成工作,每天他都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离开工地,半年下来穿坏2双劳保鞋。在市民之家至后湖大道站右线贯通后的盾构设备转场中,他带领这支年轻的队伍仅用了20天就完成了盾构机拆装转场工作,既锻炼了队伍,也培养了职工的标准化操作技能,相比外部承包为公司节约盾构转场资金30万元左右。

扎根一线、刻苦专研、品德高尚、成果突出。曹伟用他特有的严谨和坚韧感染着身边的年轻人,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项目的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员工的凝聚力越来越强,有力地确保了项目各项管理工作有序进行,企业的施工业绩快速提升。( 戚立强、王成鸿 特约通讯员:方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