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初心不改 文明花开大湖名城

02.03.2015  15:04

  “好人”寄语: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徐辉:能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是合肥人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一个愿望,这标志着合肥文明创建工作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希望合肥能够在更高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奋勇前进,实现创建为民、创建惠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让老百姓共享文明创建成果。

  “中国好人”杨刚:合肥成功入选全国文明城市走了很多年,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如今合肥城市发展越来越文明和谐,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这是多年来创建成果积累的生动体现。作为合肥的一名普通市民,我感到非常骄傲与自豪,希望合肥能够珍惜这份荣誉,在创建之路上越走越远、成绩更上一层楼。

  全国首批“优秀五星级志愿者”王涛:合肥当选为全国文明城市,是对合肥多年来创建工作取得辉煌成就的一种认可和激励,“中国好人安徽最多,安徽好人合肥最多”,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全国文明城市光环的指引和鼓励下,把我们的家园共同维护好、呵护好,让文明成为合肥最美丽的风景。

  20年的奋斗,栉风沐雨;20年的发展,硕果累累。文明,成就了今日大湖名城最美的风景。

  翻开合肥的光荣榜单,一个个成绩无不令世人瞩目:

  五次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三次捧得“长安杯”,跻身全国“平安高地”;

  2011~2015年被央视调查等权威组织连续4次评为“中国最幸福城市”;

  2014年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2015年2月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

  …………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在接受采访时说,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一定要摒弃“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懈怠思想,瞄准新目标,坚持新定位,驰而不息地打造文明之城新常态。

  早在1997年,合肥就被中央文明委作为中西部省会城市文明创建典型,以一级宣传方式推向全国。回顾合肥20年的创建之路,文明创建不仅锻造了城市的筋与骨,培育了城市的灵与魂,更凝聚了城市的血与肉,带来的是城市品质和市民素养的双重提升。

  总结合肥20年的创建经验,人的因素是关键。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文明发展成果,合肥一路走来,一路探索,一路收获。

  依靠发动群众创建工作添强大生命力

  时光斗转20年,随着时代发展,要求在变,标准在变,期待在变,文明城市的内涵也在变,只有紧紧依靠发动群众这点不会变。有了它,城市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不息的生命力。

  “只有让文明创建成为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才能掀起文明创建工作新的高潮。”吴存荣如是说。

  瑶海区明光路街道矿机二村是一个企业划转小区,没有物业公司,小区环境日显脏乱。在街道的动员支持下,6名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休老党员、老职工志愿者挺身而出,请缨担任业委会管理成员,免费负责小区安保、绿化、保洁、财务等事宜,渐渐走出了一条“群众自治破解老旧小区管理难题”的新路。“如今参与志愿服务的队伍人数不断扩大,小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袁乃玉说,这就是创建工作“让群众服务群众,让群众教育群众,让群众提升群众”最鲜明的体现。

  从居民自治、公众参与,到推行“一把手”工程,合肥文明创建工作形成了全市“一盘棋”,上下拧成了“一股绳”。

  2011年,合肥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力争‘十二五’期间成功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并成立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为组长的6个专项创建工作组,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每年召开全市文明创建动员部署大会,每月召开调度会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市直部门和各区“一把手”,树立“行走合肥”的作风,深入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农贸市场等一线区域,常态调研督查,现场解决问题。

  同时,市文明委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指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不断压实责任措施,推动工作落实到位。各级文明办常态化开展骑自行车和步巡督查创建工作,坚持城市文明程度指数双月测评和“三线三边”环境治理月考评,公开通报结果,限期整改问题。

  合肥还邀请“两代表一委员”担任窗口行业特约监督员,助力文明创建;组建市民义务监督员队伍,对全市文明创建工作进行巡查监督;组建“五老”队伍,督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完善社会共建共创工作格局。

  举市而为、同建共创、众志成城,这就是合肥凝心聚力、全民共创的真实写照,是合肥创建动力延绵20年不息的强大源泉。

  让群众得实惠文明创建才能水到渠成

  “创建文明城市,为了谁?合肥给出的答案是:老百姓。”吴存荣指出,一个城市首先是老百姓的城市,一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去管理城市,要始终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的文明创建才能得民心、顺民意。

  回顾合肥20年的创建路,就是群众不断得实惠的发展路,一项项温暖民心的“民生套餐”出炉,一件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好事落到实处。

  共享民生。自2007年以来,合肥逐年增加民生工程投入,33+X民生工程固化为制度,各级财政投入资金超过366亿元(每年占财政支出近80%),惠及群众750万人次,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在全省民生工程社情民意调查中,群众满意度、支持度始终保持在93%以上,成为幸福合肥建设的重要助推力,合肥连续4年被央视调查等权威组织评为“中国最幸福城市”。

  共享成果。自2012年至去年底,合肥共投入18亿余元,分三年对全市254个老旧小区实施综合改造,居民生活环境大为改观。标准化菜市场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全市124个菜市场基本完成综合改造,街巷面貌焕然一新。

  此外,合肥还精心维护市民生活的公共环境,扎实推进数字城管建设,目前已完成全市400平方公里范围内城市管理部件和地理编码普查和测绘。强化环卫管理,实行全天候全覆盖清扫保洁制度,全市道路清扫机械化率达70%以上。

  为同步提高创建水平与方便市民生活,合肥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小街巷规范不脏乱”的原则,取缔未经批准的各类流动摊点近万处。坚持疏堵结合,分类治理夜市摊点群,目前全市共有1~3类规范设置的夜市摊点群117处。

  共享生态。2013年12月,合肥正式启动“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工作,一体化提升城乡环境,主要路段、河段、城乡接合部、村镇周边等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群众支持率和满意度很高。设立1亿元的市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美好乡村建设。

  全力做好“水、绿、气”文章。围绕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实行“河长制”,源头把好水环境治理关;实施“绿色森林增长”工程,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工程,打响废气、扬尘治霾攻坚战;开展“清洁家园、绿化乡村”千村百日行动,在建设宜居家园中普及生态文明理念。

  如今的合肥,生态秀美宜居宜业,湖城共生近悦远来。

  提高群众素养城市文明不断携手共进

  “城市管理的过程是市民文明习惯与素养培育的过程,在城市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教育引导广大市民遵纪守法、爱护珍惜城市环境、主动参与城市管理放在首位。从个人素养的涵育,从而推动一座城市的文明。”吴存荣一语中的。

  周兆初是我市创建工作的一名元老。他介绍,合肥从1981年开展的“全民文明礼貌月”到之后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都是从提高人的素养着手。“精神文明建设,从来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要以人为本。”77岁的周兆初说,如今在合肥,文明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每次上公交车都有人给我让座,这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20年的创建历程中,合肥坚持固本强基,始终把提高人文素养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核心要素,立德树人久久为功。

  重拳出击,铁腕治患。合肥针对城市“五乱”(垃圾乱扔、摊点乱摆、车辆乱停、行人乱穿、小广告乱塞)等陋习顽症发力攻坚,着力破解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老大难”问题。同时在全市开展“四做四不”(做文明市民,不乱扔垃圾;做文明商户,不乱摆摊点;做文明行人,不乱穿道路;做文明司机,不乱停乱行)创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破解创建痼疾难题。

  诚信无阻,失信难行。我市打响“信用合肥”诚信品牌建设,在各级政府机关推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缺席默认制等多项制度,提高机关效能。建立信用惩戒“黑名单”和产品质量“红黑榜”,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对失信上榜个人,禁止高消费,不能乘坐飞机、列车软卧、动车一等座以上座位;对上“黑榜”的企业将作为检查或抽查重点对象,并取消其2年内参加各种评比推荐活动的资格。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多年来,合肥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实践养成,典型引路。截至今年1月,全市已有107人(团体)入选“中国好人榜”,名列省会城市第一,“全国好人安徽多、省会好人合肥多”的道德优势凸显。大力推进核心价值观“六进”和“主题季”活动,引领道德风尚;创新制度载体,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引领文明风尚。合肥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制定实施《志愿服务条例》,创新设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和“爱心银行”,成立阳光志愿服务基金会,评选星级社区志愿服务广场和星级志愿服务社区,46.9万志愿者活跃在合肥大街小巷;打造“一区一主题、一街一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宣传主题广场、社区,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内化于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合肥将乘着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的东风,更加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创建工作全过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文明之髓浸润到“大湖名城”的每个角落,成为庐州大地永恒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