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畅谈干部作风建设 专家建议基层干部增强“问题意识”

29.01.2015  13:29

   □委员说

  群众有所呼,政府有所应

  “政府对民生问题,不论是投入力度还是重视程度,都加大了,民生问题一路绿灯,这也体现了政府为民的理念。”省政协委员张群告诉记者,他在高校工作,所以地方政府和干部对教育等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他比较有感受。

  以张群所在的大学为例,新校区的建设不论是校园用地还是工程建设,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简化办事手续,这其实就是干部作风的一种体现。民有所呼,必有所应。

   □代表说

  引进人才形成“鲶鱼效应”

  省人大代表周东明说,目前各地都非常重视干部作风建设。“比如在安庆,就树立了鲜明的用人导向,谁真干事就支持谁,谁干成事就用谁。”

  周东明说,要营造良好的干部作风,还要强化监督检查,“我们不定期开展机关作风清查,对发现的问题公开曝光,对窗口单位还会给予黄牌警告。”

  周东明说,权力清单等在安徽全面推行,这给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们安庆,更是提出了‘三最’的目标:要成为全省审批项目最少、审批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的地区之一,更是给干部设立了高标准。”周东明说,要让干部具备更好的作风,还要不断地引进人才,“一方面引进高层次的国际性的人才,一方面也要自己培养县域经济的人才。”周东明说,这些人才的加入,也将促进当地干部的作风优化,“同时形成鲶鱼效应,激发出竞争的氛围。”

   眼光要长远也要乐做小事

  省人大代表卞宜心告诉记者,领导干部在决策时,一定要有长远的规划,而不是仅仅盯着眼前的得失,“要重视规划的作用,看到五年甚至十年之后的事情。”

  与此同时,干部还要扎扎实实地做“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小街巷里其实有大民生,“背街小巷、菜市场的改造,与大项目、大工程比,看起来毫不起眼,但(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活。”她说,背街后巷的整治、菜市场的改造,不是大工程,却是民生大事,“(做好了)这些会让很多老百姓竖起大拇指,因为家旁边的环境好了,生活质量也就提高了。”

   进一步提高干部专业素质

  省人大代表曹立新是一名企业家,他对干部作风有着切身的体会。“他们确实在做(实)事,对当地企业的情况了如指掌。”曹立新给记者举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安庆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我们企业也来了一名干部,真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原来,这名干部听说企业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后,就主动协调了很多政府部门,一起开协调会,将问题解决, “这种协调会我们肯定没法组织,所以我们真的很感激。”此外,看到市里建立涉企收费清单,不断减轻企业负担,曹立新也感受到干部作风的不断优化。

  “我也有一个建议,就是干部们继续提高专业素质。”曹立新说,其实现在很多干部的专业水平都很高,“在土地、规划这样的领域,都展现出很高的专业水准。”但曹立新认为,干部们还应在更广阔的领域成为专家能手,“现在创新创业风起云涌,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帮助企业成长,制定科学的政策。”曹立新说,提升专业素质,并不是非要干部毕业于某专业,而是要在实际中提升能力。

   □专家说

  基层干部要增强问题意识

  对于当前的干部作风建设,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开玉认为,基层干部基数大,增强基层干部的“问题意识”和廉洁意识,将大大促进整个干部队伍的建设。他认为,所谓“问题意识”,就是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一些官员喜欢讲成绩,谈GDP比较多,但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谈得少,或者采取回避的态度,这体现了当前部分干部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还不够。而缺乏这种意识,不明白问题所在,也可能导致工作中出现失误。

  “我之前做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安徽省去了三个乡村,和县里的干部经常在一起,对于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感受比较深刻。”王开玉说,只有基层干部明白问题所在,守土有责,工作才能不断改进,问题才能逐个得到解决。

  对于干部作风的建设,王开玉建议,一方面继续完善督查机制,日常督查、专项督查、明察暗访等方式相结合;同时还要拓宽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和其他监督方式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从之前纪检部门公布的反腐案例可以看出,群众举报已经成为监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