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师范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走出“四化”特色之路

07.01.2016  10:57

近几年,我国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面对快速增长的招生计划,如何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课题。目前专业学位类型有39个,涉及到156个招生领域。招生领域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差别大,作为一个具有60年办学历史的师范院校、一个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合肥师范学院经过4年多的研究生培养工作,走出了一条符合地方对专业学位人才需求的培养道路。

师德养成内质化

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四有”教师,促进教育硕士职业道德养成,学校按照“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原则,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课内育人和实践育人两个相融通,将师德教育融入入学教育、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课题研究等人才培养各环节,坚持渗透育人,成效初显。近年来,学校组织开展了以“行知学堂”为有效载体的实践活动,建设以研究生团队学堂近10个,学堂建设地点遍布安徽省16个地市和省外多个省份,参与“行知学堂”实践活动的研究生近100人。通过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农民工子女提供学业辅导、情感教育、心理辅导、文体活动、劳动教育等服务,学当“小先生”,行师德;开设陶行知师德思想专题课程,明师德;实施“十要十不”行为规范,养师德。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硕士举办“行知学堂

课程教学案例化

学校根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特点,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积极推动研究生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以《语文名师研究》为代表的各学科教学方向专业课主要采取“六步”案例教学法,具体流程为“明题”—“裸备”—“比读”—“研讨”—“讲授”—“迁移”,收到良好教学效果;以《教育管理案例分析》为代表的教育管理方向专业课主要采取“四段一总”的案例教学法,具体流程为“问题呈现”—“案例导读”—“合作研讨”—“问题解决”,最后教师对本案例进行述评概括或总结反思,体现了专业学位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情境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举办教育硕士教学技能竞赛

实践教学全程化

坚持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两年实践教学不断线”,按照“系统规范、自主实践、合作指导”的原则,学校精心设计教育硕士《见习》、《研习》、《实习》三个基地实践研修手册,规范目标、内容、过程、自我评价与反思、导师指导等实践教学环节,全面实施“三步实习”。见习2周,安排在第一学期,主要任务是了解、熟悉基础教育教学、教研和班主任管理常规流程。研习3周,安排在第二学期,主要任务是为了加深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深层认识,是落实基于问题的实践研修,要求完成相应任务,每周一个重点研修主题。集中实习不少于16周,安排在第三学期一整学期。实习主要任务是要求研究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一线的教育教学实际,是落实基于任务的实践研修,由“课堂教学”、“校本教研”、“论文调研”三板块组成。

与中学共建教育硕士联合培养工作站

质量考核标准化

为突出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导向”的育人理念,强化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专业技能训练,提升教育教学教研能力,学校积极探索研究生学位申请新模式,实行“专业技能”与“学位论文”双考核的学位审核标准,即只有教学技能考核、学位论文答辩都合格通过者,方能申请授予硕士学位。其中学位论文采取“六关”举措,如选题关、开题关、预答辩关、检测关、双盲审关、答辩关,严把论文质量。2015届29名毕业研究生2人学位论文暂缓通过,学位授予一次性通过率93%。2015年根据服务需求和培养要求,探索实行招生领域动态调整,将2016年教育硕士招生领域从10个减少至8个,强化招生领域与社会需求、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

严把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答辩关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四化”创新道路,也使学校试点工作获得丰硕成果。已毕业的2届学生发表论文30篇,获奖53次,获发明专利3项。2012级研究生任腾菲同学荣获全国第三届“Vernier”杯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应用及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014级研究生盛恩菊获全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优秀课展评一等奖。学科教学美术方向5名研究生,举办油彩作品展,结集出册,并在卓克艺术网首页在线展览。2014届毕业16人全部就业,其中12人进入中小学、2人进入高校、1人进入公务员、1人自主创业;2015届毕业27人,已考入中小学及公务员14人。2015年5月中国网、大众网、网易、云南网、中国江苏网、浙江教育新闻网等多家媒体以《合肥师范学院创新教学模式 硕士能力受关注》为题对该校创新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凸显硕士生培养特色情况进行了报道。(特约通讯员:刁文彬)

安徽日报对该校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