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师生观看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反响热烈
9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召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并举行阅兵式。安徽师范大学党委高度重视,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学校举行了包括主题团日、抗战故事宣讲、调研实践、纪念缅怀先烈、全媒体宣传纪念、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等在内的系列纪念活动,并组织师生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集中观看现场直播。同时,安徽师范大学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以及各学院班级微博微信将同时开展纪念大会专题讨论活动。
在安徽师范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餐厅、大学生公寓里,众多的目光聚集在电视屏幕前,在接受采访时广大师生员工这样表达心中的激动和自豪。
安徽省新四军研究会常务理事、历社学院房列曙教授:作为一名研究新四军战史的学者,看到盛大阅兵式中的新四军方队,很激动,很自豪。安徽是新四军的集中地、东进抗日的出发地,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华中抗战的领导中心,在物质上支援了八路军,吁应了八路军的抗战,配合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策应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新四军的铁军精神,与红军的长征精神、八路军的太行精神一样,是我们党和军队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不竭动力。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生命科学学院朱国萍教授:举行盛大阅兵式符合国际惯例,这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缅怀英灵,教育生者,警示后人,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的尊重,对人权的保护,对生命的敬畏,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右翼歪曲、否认甚至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行,充分反映了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声。伟大的胜利属于每一个中国人!国内外的中华儿女一定要牢记这段历史,警惕新军国主义的抬头,继承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努力学习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姚宏志教授:持续14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战后70年来,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非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承认,成为“被遗忘的盟友”。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既由于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也由于中国学术界对抗战的研究特别是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关系的研究还十分薄弱,与中国的反法西斯大国地位很不匹配。因此加强这方面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农工党员、历社学院沈世培教授:9月3日大阅兵,是抗战胜利70周年隆重庆典。它起着凝聚人心、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不仅昭告世人,抗战历史不可忘,更不能歪曲,历史的伤痛永远要铭记,而且要我们继承全民团结、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继承革命优秀传统,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作为民主党派成员,就是要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在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辅导员”张园园:今天的幸福是无数先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记这段悲壮的历史,更不能忘记千千万万在抗战中牺牲的英烈!大阅兵提升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是对日本右翼企图篡改历史行径的有力回应。作为一名年轻的辅导员,要教育引导学生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王慧楠:阅兵带给我的不仅是壮观,更是振奋,不仅是对祖国的热爱,更是对历史的铭记,对和平的向往。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我为军人骄傲,我为祖国自豪!
2014级新闻专业学生陈晓煜:从战场到天安门广场,从青年到耄耋,从枪林弹雨到和平安逸,抗战老兵方队最让我印象最为深刻。70年前抗战老兵冒着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他们浴血奋战的壮志豪情、抵御外侮的顽强斗志、牺牲奉献的崇高品质值得敬仰。今天,我们更应用真诚的心聆听这段历史,关注这群民族的脊梁。向抗战老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2014级法学专业学生顾明伟:阅兵活动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忘历史并且日渐强大的中国。现在的祖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作为祖国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努力奋斗。
2013级经济学专业学生虞华: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会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和平年代出生的我们虽不曾经历战争的血与火,却深知灾难与痛苦。曾经,保家卫国是每个有志青年的理想;如今,投身“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是时代赋予我们当代青年的责任。
2012级历史学专业学生赵发:今年我参加了“赴安徽省抗战保护与利用现状调研”暑期实践团队,在结合专业学习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抗战历史保留和传承的重要性,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历史学专业大学生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2014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尚娟: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已被历史铭记,继往开来的伟大复兴将由我们完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家富强、教育先行,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创造属于我们的崭新明天。(特约通讯员:袁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