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推广“稻鸭共栖”种养模式

17.03.2016  12:26
摘要 稻鸭共育”技术是以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与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最早“尝鲜”这一新技术的烔炀镇中李村村民鲍发根已有4年的实践经验,收益颇丰。今年,巢湖市将“稻鸭共育”模式进一步推广、复制。

  稻田是鸭子的“工作场所”,鸭子给种粮大户打工,这是“稻鸭共育”新技术。今年,在巢湖环湖北岸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烔炀镇境内,将建成1518亩的稻鸭共育示范区,更多农户将“尝鲜”这一新技术。

  “稻鸭共育”技术是以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与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最早“尝鲜”这一新技术的烔炀镇中李村村民鲍发根已有4年的实践经验,收益颇丰。今年,巢湖市将“稻鸭共育”模式进一步推广、复制。目前,烔炀镇唐嘴、中李、巢湖、歧阳和新桥等5个行政村的11名种植大户共同承担了1518亩稻田养鸭示范项目。因为有“稻鸭共育”的管理经验,鲍发根成了其他大户的“导师”。

  鲍发根告诉记者:“和传统水稻种植亩均净收益200~300元相比,‘稻鸭共育’亩均净效益600~700元,今年我已把规模从去年的80亩扩大到200亩。”

  据了解,该模式主要利用鸭在田间活动进行除草灭虫,鸭粪作为有机肥还田,同时在田间加装频振式杀虫灯,控制田间虫害。米质可以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以上。该市农业部门的相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能生产绿色大米340公斤,按每公斤8元计算,亩产值2720元。所生产的稻米价格较普通稻米价格高出40%,亩均增收300多元。同时,吃虫吃草的活鸭上市销售可另外获得一笔收入。”除去经济效益外,生态效益更是惊人,“稻鸭共育”生态循环种养殖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亩均化肥减量18公斤,农药使用量降低30%。目前,1518亩的稻田养鸭示范项目建设所需的围网已经装送到位,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杀虫设备和鸭苗正在采购和订购中。

  近年来,巢湖市针对环湖圩区传统耕作模式投入大、效益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大、农业面源污染较重的局面,不断探索创建生态、循环、优质、高效、可持续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稻鸭共育”技术就是一项有益尝试。

  今年,该市按照环巢湖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要求,以“减量、清洁、循环”为原则,通过省、市财政扶持,在巢湖环湖北岸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烔炀镇境内,建设5789亩绿色增效农业示范区。示范区内全域采用物理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据介绍,示范区除了1518亩的稻鸭共育示范区,还建有200亩水稻田龙虾养殖示范区,打造动植物共生、立体的循环农业。

来源: 合肥日报     作者: 杨勇 方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