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人追忆万里与“大包干”

17.07.2015  05:23

  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先锋的万里同志7月15日在北京逝世。消息传来,“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干部群众陷入深深悲痛之中,纷纷回忆万里与“大包干”的往事。

  1977年6月,万里调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安徽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安徽省革委会主任。 1978年冬天,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冒着巨大的风险,按下红手印,决定私自“大包干”。邻村发现之后,很快把此事反映到县里、省里。万里以非凡的政治胆识,大力支持“包干到户”的做法,积极推动全省农业管理体制改革。

  1980年春节前夕,万里来到小岗村。年近八旬的严俊昌回忆,万里在小岗村挨家挨户把每个村民家看了一遍,只见各家各户装满了粮食。见到严俊昌时,万里首先问了三句话。 “你今年多大? ”“你是不是共产党员?”“过去生产队长好当还是现在好当? ”严俊昌回忆,他当时对第三个问题回答得很痛快:过去干活“大呼隆”,都是出工不出力、偷懒磨洋工。现在我这个生产队长好当了,不要吹哨子了,也不要打铃了,老老少少都自愿上阵。严俊昌胸有成竹地告诉万里:“我们不要吃国家‘供应’,我们可能对国家还有贡献! ”万里听了非常高兴。

  当时,“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家有六口人,老人多病,孩子还小,家境比较困难,那个秋冬也储存了好几千斤粮食。

  关友江说,万里当时告诉村民们:“我批准你们试5年! ”多年来饱尝苦难的农民们,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有的社员急忙跑回家去炒起了花生,这是“大包干”的丰收果啊!他们把炒熟的花生一把把地往万里以及他的随行人员衣兜里装。万里语重心长地对随行的地、县领导同志说:“咱们不能再念紧箍咒了,你们说是不是?

  “正是有了万里同志的支持,使凤阳县领导和小岗村民消除了心中的顾虑,咱们发起的‘大包干’也由秘密走向公开,成了享誉全国的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村’。 ”关友江的一番话,代表了小岗村干群的心声。

  在万里的强力推进下,小岗村的“大包干”经验一夜之间在安徽全境推广,民谣有云:“要吃米,找万里”。后来,这个小村庄成了中国改革的一个符号。

  得知万里逝世的消息,“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十分悲痛。 “万里当时告诉我们,他出国看到外国人住的小洋楼,开的小汽车,想让我们也这样。 ”严金昌说,万里的话已经实现了。小岗村民都住上了小洋楼,借着小岗村旅游风生水起,很多家庭开办了商店、农家乐饭店,每天生意红红火火,每个农家乐每年的收入已经突破10多万元,大部分家庭也都有了汽车。 “国家政策决定国家命运,作为小岗人,不能再走小富即安的回头路,更不能居功自傲,要继续发扬‘敢想敢干’的精神,立于改革潮头。 ”对于未来,严金昌充满信心地说。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张行宇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在‘大包干’和沈浩精神的激励下,小岗人通过打造文化、旅游、培训、农业四个特色品牌,砥砺前行,迸发出全新能量,不断演绎着改革创新精神,筑起一条创新跨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