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分析及其对策建议

14.08.2014  12:14
  •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审计环境日益复杂,审计的难度和风险越来越大,对审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要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就得动员全社会、各方面来营造一个有利于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环境。良好的审计环境将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相反审计环境不能改善,审计质量就难以提高。本文将就审计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谈谈几点对策。

      一、审计环境的界定

      审计环境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实施作业时所面临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总和,是影响审计活动完成其自身职能的一切外部条件的集合。它涉及范围广,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社会环境诸多方面。

      审计环境从特点上分析,一是审计环境具有广泛性。审计环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二是审计环境具有重要性。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是两权分离条件下出现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审计独立性、审计工作质量都要受审计环境的严重制约。三是审计环境具有逻辑性。从概念和事实上说,审计环境对审计证据、合理的职业谨慎、公允反映、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人员的道德行为等都具有内在的、必然的影响。一方面,审计工作必然要受到一定审计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为存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审计效果又可以反过来改变或改善审计环境,这是意识对现实客观存在反作用力。

      审计环境从结构上分析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宏观审计环境,它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国际国内的审计工作必须面临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和科技条件等;二是中观审计环境,它主要是指各个不同时期审计工作都面临的审计行业的管理机制和作业单位的工作条件;三是微观审计环境,它是指作为单个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实务时所必须面临的审计机构的工作条件和人际氛围。

       审计环境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考虑,又分为审计内部环境和审计外部环境。审计内部环境是系统内部影响审计工作进展的各种因素,涉及审计人员的素质、作业环境、控制环境、管理环境等;审计外部环境是系统外部影响审计进展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影响审计工作的社会宏观环境。

       二、审计环境各环节对审计质量产生的影响

      (一)从宏观角度分析,审计客观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社会法律环境。

      1、社会政治环境。我国现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非常稳定有利的政治环境,审计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公众提供了大量的决策依据,推动了反腐倡廉工作的进行。社会政治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政治体制影响审计机构的地位;审计机构是否独立于行政和司法,是属于立法系统还是国家行政部门,决定着审计地位是否容易受到干扰,而我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审计法律规范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二是“软政权”现象的存在;软政权的根本含义是即使制定了法律,它们也不被遵守,不易实施,在审计活动领域中,“软政权现象”严重阻碍了审计职能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2、社会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被审计单位自身的经济状况和外部经济影响因素,是直接影响审计发展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审计理论的形成、审计实务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环境。目前我们的市场经济建设已经卓有成效,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审计工作的恢复和快速发展,社会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审计在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毕竟我们还处于转轨经济阶段,转轨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还在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也限制着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3、社会文化环境。狭义地讲,审计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一定时期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审计职业教育的普及程度,如果整个社会的教育普及层次较低,人们就必然缺乏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参与意识,因而难以充分理解审计监督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

      4、社会法律环境。法律环境是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有效保障,也是不断增强审计人员法律责任,避免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有利保障。能否建立有效的法律制度,是中国能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的前提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经济有关的立法在不断的健全和完善的过程中,这些经济法规都与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会计和审计方面的立法,《企业会计准则》和《独立审计准则》的陆续颁布使得审计工作更加有法可依。但是我国审计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空白点较多,给审计实践带来极大的困难。一些单位和个人阻碍、拒绝审计机关调查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审计有时只能依靠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及行政协调。

      (二)从微观角度分析,审计的主观环境包括审计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1、审计人员的思想素质。审计作为监督部门存在和作为审计工作具体执行者的审计人员,处于被审计单位的对立面,与被审计单位是一对矛盾关系,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过程中,面临着被审计单位不配合和方方面面的阻力与干扰,存在着一定的消极畏难情绪。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很容易使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进而产生一些纪律松懈、作风涣散、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因此,审计人员的政治意识、政治敏锐性、政治责任感和执法意识,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做一名国家资产和人民利益的忠诚捍卫者的前提。

      2、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从事正常职业时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审计机关作为经济监督部门,揭露和纠正经济领域违法违纪问题是一项重要任务。审计人员作为开展审计工作、完成审计任务的具体执行者,担负着为国家、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可以信赖的专业服务的神圣职责。包括:依法审计,坚持原则,是对审计人员的政治要求;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对审计人员的作风要求;廉洁奉公,保守秘密,是对审计人员的法纪要求。所以,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水平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基础。

      3、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难度大、较为复杂、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脑力劳动,因此要求从事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与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从队伍素质上要建立一支能适应新的审计领域,如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从审计组织结构上来讲,既要有懂得宏观经济并精通审计技术的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有关的工程技术、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三、改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建议

      要提高审计质量,除了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外, 需利用审计“优化环境工程”的有利时机,将改善审计环境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一) 改善审计监督法治环境。结合审计工作实际,着眼于增强审计科学发展理念,以提高审计人员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审计法制建设。经常性地聘请专家召开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可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为主。要求做到学习有计划、有笔记,讲座结束后还应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审计法律法规知识考试。通过讲座、法律法规知识考试,使广大审计干部了解依法行政的目标,提高广大审计干部依法审计意识,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建立合理的审计质量监督体系。审计环境的复杂性、审计目标的多样性和审计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审计质量衡量标准的多层次性。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联系相关部门,完善协调会商机制,积极推行审计成果综合利用,抓好审计分析,提升审计成果的水平和作用。并经常性地召开监督对象座谈会,针对审计程序规范性、查找问题深度性、审计建议恰当性等方面,多方征求意见,注重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充分发挥审计整改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大监督合力,将整改落到实处,杜绝“言重于行”,坚持发现问题向整改、问责并重,严把审计严肃性。

      (三)改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质量。我们要充分挖掘审计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开发新的环境资源,如充分利用舆论环境为审计服务等;并且积极创造条件加速审计环境中不利因素向其相反方向转化。如上所述,目前我国审计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环境都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我们要在改善审计环境方面积极努力,不断提高审计环境的质量,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应有之意。

      总之,充分认识审计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做到改善环境和提高审计人员执业技术水平双管齐下,才能更快更好的提升审计质量,才能更好地提高和巩固审计机关的地位和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