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大平台” 审计“大舞台” ――合肥市积极加强大数据审计工作建设

05.11.2015  12:23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模式,从四个方面入手,推动审计数据“大平台”建设,积极推动探索“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创新了审计技术,提升了审计效率,为新时期的审计工作提供了“大舞台”。

·开发一个系统 —— 推进大数据思维落地生根

早在“十二五”初期即建成运行了合肥市审计局“财政联网审计系统”,采取联网方式全面对接了市级财政管理的财政财务和业务数据,采用数据采集、数据穿透、对比分析等功能,颠覆了财政审计传统的“账表式”审计模式,实现了建立在财政大数据基础上“数字化”审计,研发了财政收支趋势结构分析、财政重点专项资金执行率分析、年初预算构成分析、指标分配情况分析、非税收入构成分析等50多项计算机审计方法,推进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的融合,提高运用海量数据的分析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

·搭建一个中心—— 夯实大数据审计应用基础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和上级审计机关关于建设审计业务数据中心的标准要求,积极推进“大数据”思维的应用,搭建数据分析服务器,加大数据采集力度,积极探索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归集的计算机实用方法,将近三年来审计中获得的财务电子数据、业务电子数据和其他相关电子数据等进行归集,并收集了市直各部门、单位三年来的财务核算电子数据。目前,数据中心记录的数据达到1032万余条,已实现了对市本级全部政府性资金和217家一、二级预算单位部门预算执行、财务核算数据的全覆盖。

·建立一套制度—— 引导大数据审计规范发展

先后建立了《“财政联网审计系统”运行规定》、《业务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数据中心审计业务数据管理办法》等制度,不断规范了系统的操作以及数据的归集、使用、管理和监督、保密等行为,深入推进该市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并向全市的市直部门单位印发了《关于报送部门和单位财务核算数据的通知》,对市直各部门、单位提出按期报送财务核算数据的要求,不断规范大数据审计工作。

·培养一支队伍—— 铸造大数据审计人才根基

积极开展计算机技能应用培训、AO应用培训等活动,有计划地选送人员参加审计署、省审计厅组织的计算机中级培训班,主动邀请审计署、省审计厅的专家来该局进行专题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该市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全市先后已有189人通过AO认证考试、60人获得计算机审计中级证书,50余篇计算机审计方法和AO应用实例获审计署表彰,并有36人成为信息化领军人才的培养对象。近年来,市审计局在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上开拓创新,尝试开展了审计业务与计算机技术应用“双主审”制度,加强数据挖掘人才的培训培养,逐步推动审计业务数据的共享使用,积极探索审计数据分析团队的工作模式,增强了审计干部在大数据环境下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

在“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应用的支持下,“十二五”期间,合肥市审计监督的作用不断加强,力度不断加大,范围不断扩大,重点不断突出,成效不断显现,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得到切实发挥,市本级共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399个单位,促进增收节支、挽回或避免损失34.63亿元,促进市级层面建立完善制度44项,全面地促进全市在政策落实、财政管理、政府投资、干部管理等方面工作水平的提升,不断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