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师范学院实施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 提升教学效果

02.04.2015  10:58

为实施好首次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工作,3月27日下午,阜阳师范学院在实验楼F楼多功能报告厅召开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工作会议。国家首届教学名师华中农业大学郑用琏教授应邀作题为“课堂的磁力来自哪里?——浅谈驾驭课堂的动力与能力”主题报告。各学院分管教学院长、教研室主任、教学导师及其指导的青年教师等200余人到会,该校党委副书记、院长吴海涛主持会议。

未做惊天动地的业绩,没有催人泪下的事迹。仅有教书育人的感受,只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这就是郑用琏教授对教师之道的阐释。他提出“师爱为魂”,在他看来这是教师崇尚师德的宗旨,是“驾驭”课堂的动力之源。他认为:作为老师,只要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热爱和对求知学生的热爱,就可以适当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争取做到年年讲,年年新,跟进学科前沿,让课堂充满吸引力与激情。更新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的学科带有前瞻性和启迪性,让自己的课激情不断,上“激情”课的背后体现着对学生的爱。他幽默的将教书比如是一种暗恋,对待学生这种现状,不怨不恨、不懈不弃、爱教爱课、爱生爱己。在授课时候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学生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由此创新、改变教学内容。热爱教学,将自己的激情投入到教学中。作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对于高校教师的压力和动力上,郑教授特别强调“学高为师”,他饱含深情的告诫道:教学和科研并不冲突,反而教学和科研可以相互结合。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此进行证实,提出平衡压力,释放动力,将研究思维贯穿于教学全程。郑教授特别强调“身正为范”,他希望我们从“爱屋及乌”这个成语中获得心灵感悟,老师展示了人格魅力,教学受到仰慕,课堂也就有吸引力了。

吴海涛在总结时说,这是一次精彩而又富有深情的报告,郑教授用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体会和教学实例,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自信风趣,充满激情,分享了作为国家级教学名师的教学经验,生动诠释了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动力和能力,对我们老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具有很重要的借鉴和学习意义。他还对该校首届教学导师和被指导的青年教师提出要求,并希望新老教师本着“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理念,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新教师的富有激情和创新的意识,二者互补,用新教师的激情和创造力,发挥老教师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互帮互助的学习中共同成长。

会后,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参会的老师。思政部主任闫成俭表示:“今天听了郑教授的教学报告之后,感觉非常精彩,他的教学方法很好的,以后可以加以借鉴,用到自己的教学课堂上,也争取向郑教授一样从自己做起,从德做起。”在谈到此次收获时,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储亚伟老师也表示,自己需要向郑教授学习,教学和科研并不冲突,教学和科研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郑用琏教授是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生物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首席教授、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首席教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湖北省委员会副主委、湖北省第十届、十一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郑教授长期从事植物基因组、功能基因组和以转基因为主的生物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基础理论攀登计划,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重要科学研究课题40项。在国际和国内一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3篇,其中SCI刊源的论文54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教育部二等奖1项,编写专著教材5部。曾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生物技术顾问赴朝鲜进行讲学和培训科学家。

据悉,该校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实施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旨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和适应教学工作,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与效果。本次国家级教学名师教学报告是导师制实施的一个部分,后续将继续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的指导服务工作。(陈警 沈成宏   特约通讯员:高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