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安徽高考试卷评点:英语“挺容易” 作文不好写

09.06.2014  12:06
核心提示: 今年的地理也让不少考生赶到“头疼”,一位同学告诉记者:“相对于以前的模拟考试来看,今年文综的地理最难,历史和政治要容易得多,自己很快就答题完毕,但是地理好多题目,自己都看傻了眼,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头脑空白。

2014年的高考终于结束,走出考场的考生们也长舒了一口气,虽然还不知道结果究竟会怎样,但毕竟已经考完了。

对于今年高考的各科题目,考生们的看法各有千秋,但多数受访同学认为,语文的作文不太好写,数学题量很大,英语总体比较简单,理综难度不大,文综难度与平时模拟考试相仿。

语数外:英语“挺容易”作文不好写

7日的语文考试结束后,安徽高考作文题“剧本修改谁说了算”立即成为网上热点,并被网友评为“最难写”。同样的,走出考场的考生们也大多认为这个作文不太好写,很多同学有点担心,怕没切准题目。相对于作文来说,语文试卷的其他题目,大多受访考生认为并不太难。

虽然不少高中老师在看过今年高考的数学试卷后认为,难度不是很大,比2013年还略有下降,但部分考生并不认同这个观念。多数受访考生认为,数学试卷的题量较大,想全部做完有难度,此外,少数题目出的比较偏。

6月8日下午5点,不少走出 合肥 工大附中考点的考生明显很轻松,不仅因为考试结束了,还因为最后一科考的英语“挺容易”,“比之前的一模、二模都要简单一点,感觉自己应该能考到130分以上。”一考生说。

“英语听力多为短对话,很容易判定正确答案,总体难度不大,做得比较顺。”庐阳高中考点的考生小吴告诉记者。

文综涉及多个社会热点

6月8日上午11时许,高考文综考试陆续有考生出场,据合肥八中等多个考点的考生反映,今年文综试题涉及多个社会热点,如雾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地理学科涉及的雾霾而言,要求考生分析雾霾为何集中出现在冬季,夏季变淡的原因以及分布情况。另外,政治考到了当下最关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历史稍显“内敛”,科举制度、中央集权制度走进了试卷。“与平时相比,难度基本上差不多。”合肥八中一考生称。

今年的地理也让不少考生赶到“头疼”,一位同学告诉记者:“相对于以前的模拟考试来看,今年文综的地理最难,历史和政治要容易得多,自己很快就答题完毕,但是地理好多题目,自己都看傻了眼,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头脑空白。”

理综难度普遍反应不大

昨日上午的理综考试结束后,记者在各考点随机采访了多位参考同学,大多受访同学都是一脸轻松,合肥六中考点的考生小赵告诉记者:“整体感觉难度不是很大,但也有个别题目不会做。”

“比之前二模考试的难度还要要稍微小一些,感觉考的还可以,不算太难。”在工大附中考点,考生杜同学说。

此外,不少受访同学反映,生物化学比较简单,物理相对而言有点难。

政治:稳中求新文化出彩

安师大附中政治高级教师王为民

2014年安徽省高考思想政治学科试卷,总体平稳,稳中有新,文化气息浓郁,不乏出彩之笔。

稳中求新

试题命制依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教材,体现了政治性、科学性、公平性、规范性等。试卷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力求创新。

语言文字求“美”。试卷引用了较多的古语、名言等,使用了自然科学素材、图表和漫画等,形式丰富,语言活泼,增强了试题的可读性。正能量传播求“广”,如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关爱老人、绿色消费、书香中国等 话题 ,广泛弘扬了正能量。选材、设问的关联度求“紧”,较好地克服了题肢与题干、材料与设问关联度不强的现象。热点视角求“变”,设问另辟蹊径,以小见大反映热点问题等。

文化出彩

试题选材凸显文化色彩。以各类文化素材入题的试题较多,如第6、7题弘扬“孝”文化;第38题倡导全民阅读、书法进课堂,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试题文化立意深刻。如第10题的外来物种入侵话题,引发对生态文明及哲学思考;第6、7题的关爱老人话题,引发对传统文化、家庭美德等多层面的深度思考;第38题的文化强国话题,引发对读书开启民智、书法陶冶情操及文化、哲学、经济等角度的思考;第9题的格言和第11题的漫画引发对人生的哲学思考等。

历史:知识与能力并重

桐城中学历史一级教师陈乔珍

今年安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突出时代主题。2013年我国最热词语首推“改革”。今年文综历史试题对“改革”作出强烈回应,涉及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明治维新和清末新政等众多知识点。改革离不开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在今年的历史试题中比较突出,涉及美国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古代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等有关问题。近年来,我国领导人在重大外事活动中,始终强调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倡导不同文明包容借鉴、共同发展。今年历史试题第36题以世界各地文明交流的素材,考查有关问题,就是对这一时代主题的回应。

二是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问答题,都突出能力立意,创设新的情境,要求学生最大限度获取信息,并调动运用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对信息进行解读、辨别、描述、阐释。如第36题第三问,分析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学生只有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必要的历史学科素养(如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新史观的运用、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等),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又如第37题第二问,分析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虽然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但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更高,学生如果不具备必要的知识能力和学科素养,就难以答好这道题。

地理:视角宽广异彩纷呈

蚌埠市教科所吴岱峰

2014年高考地理学科安徽卷在情境材料选择、组织上可谓视角宽广,异彩纷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涉猎广泛,材料生动

区域上,有小尺度的“沙山”、“北极点周边”,有中尺度的“安徽”、“甘肃”、“河北”、也有大尺度“亚热带”、“欧洲”、“北大西洋”、“全球大洋”;时间上,从地质时期“外力作用”、“气候变迁”、到当下“区域发展”、“环境问题”、再到未来“冬奥会”;话题上,有充满趣味的“欧洲鳗”,有令人神往的“北极科考”,也有让人忧心的“霾”。时间空间纵横,自然人文交织,选材视角宽广,情境生动活泼。

2.关注时代,贴近 生活

试卷中“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极地科考”、“霾”、“冬奥会”等都是当下热点词汇,贴近考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我们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如何减少“霾”的发生?试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身边的地理问题,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

3.真实可靠,科学权威

试题材料源于权威专著、核心期刊、政府文件等,如“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源于201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中国的亚热带”源于1958年竺可桢先生在《科学通报》发表的论文,“鄱阳湖沙岭沙山”源于2010年《地理学报》论文等。素材真实可靠、科学权威,保证了试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寓意深刻,润物无声

试卷情境饱蘸着浓浓的情感,寓意深刻,润物无声。如23~24题组,通过安徽省重大规划引导考生关注家乡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27~28题组,以竺先生对我国亚热带的划分为切入点,激发考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对地理学家的敬仰;29~30题组,以极地科考队拍摄的中国结照片入题,传递保护极地环境,关注全球变化,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心愿。

总之,2014年高考地理学科安徽卷异彩纷呈、值得回味,是一份难得的优秀试卷。(记者 王涛 鲁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