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数量质量“双跨越”

11.06.2019  13:55

怀宁县高标准建设农田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最近几天,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聂桥村种粮大户聂红伟心里特别高兴,没事的时候就会跑到地头,看看刚安装好的农田水利设施。

  得益于先进的灌溉设备,聂红伟在村里流转的土地一改过去只能靠人工浇灌的状态,无需每天为旱涝问题犯愁,“以前用半个月浇一千亩地,现在只需要用一个星期。”聂红伟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以他承包的1280亩地为例,每年可以节水5.76万方,节约用电1.28万度,增加收入约38.4万元。这让聂红伟对今后扩大流转规模充满了信心。

  这是自去年以来亳州市谯城区对大杨镇9850亩可耕地进行高标准农田综合治理的成果之一。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我省粮食安全的保障功不可没。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净调出省份,我省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粮食安全的头等大事。在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对2018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中,我省被列为全国4个2018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激励省份之一,获得中央财政资金2亿元的奖励。

  截至去年底,全省已建设高标准农田4018万亩,为2018年全省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四、实现“十五连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质量是根本。以安庆市怀宁县为例,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点多面广的特点,怀宁县采取监理、业主、乡镇、农民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监管方式,加强质量监管。

  此外,怀宁县还明确要求原国土、农委及开发办业务股室负责人每星期到工地察看工程建设不得少于两次,其部门负责人每月到工地检查不得少于一次,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人每季度到项目地不得少于一次。充分发挥乡镇驻村干部一线作用,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培训,邀请他们参与质量监管。聘请农民监督员,把农民从项目的受益者转变成项目建设的参与者,直接参与质量监管,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农业、水利、发改委、国土、财政、建设、审计等多部门,管理较分散,对此,桐城市创新管理手段,构建了完善高效的协调机制。

  据介绍,桐城市各建设主体均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微信工作群,通过微信实时传递施工现场信息,了解项目建设进度,发现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及时加强整改,化解协调施工方与项目区村民的矛盾,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针对各标段工程量大小不一,施工程度难易等情况,桐城市有关部门督促施工标段在完成现场施工任务后,立即组织分标段约请相关部门和镇村干部派员参加单项工程验收,据此办理工程结算和审计,并根据审计结果办理资金拨付。

  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以改善,既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为种粮大户承包经营和龙头企业建设优质原料生产基地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目前,怀宁县建成的高标准农田,95%被安徽稼仙米业集团、安徽福宁米业公司等省市级龙头企业和种粮大户及农民合作社流转,通过发展循环农业,构建“稻渔(稻虾、稻鳖)”、“稻鸭共生”综合种养模式,发展有机水稻种植,农民在喜获增产的同时,土地流转收入也从以前的每亩300元提高到550元。

  谋项目、抓质量、重监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正在广袤田畴落地生根。(记者 史睿雯 彭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