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难题

16.12.2016  20:12

今年以来,安徽省财政厅坚持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为抓手,以破解突出问题为主攻点,有针对性地完善财政扶持政策,提高财政支持绩效,以实实在在的举措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难题。

首先,加大财政投入,破解“支持少”的问题。安徽省财政厅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财政支农项目的重要载体,各类支农资金集中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据统计,2016年省以上财政共安排现代农业发展类资金约150亿元,除去农业重大基础设施类和农民补贴类资金外,绝大部分资金直接用于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其次,建立农担体系,破解“融资难”的问题。2015年底,安徽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专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创新性的以在田作物、土地经营权、农业保险保单等为担保抵质押物。公司成立不到1年时间,已累计为45个县的1444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10.5亿元,并执行全省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最低担保费率,同时要求合作银行贷款利率不得超过基准利率20%,有效解决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再其次,完善保险政策,破解“风险高”的问题。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水平、多样化的农业保险需求,安徽出台了《关于支持商业性农业保险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了《关于做好粮食作物商业性补充保险的通知》,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各地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对三大粮食作物,在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叠加商业性补充保险,保障水平较之前提高1倍,省财政安排保费补贴资金1.1亿元,全年为1500万亩适度规模经营的粮食作物,额外提供52亿元的风险保障。

最后,创新支持方式,破解“政策碎”的问题。安徽省财政厅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将原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省级专项资金,统一整合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专项资金,提高财政资金支持的整体性。出台了《关于推进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奖补资金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建立“定额标准、公开透明、目标导向、绩效跟进”的财政支农奖补政策体系,凡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达到标准的各类项目,统一享受财政扶持政策,提高财政扶持政策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