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5年蝶变 打造长江创新之城
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宝能学校
长江在这里不经意地打了个弯,掉头北上,滋润了一沃热土。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养安享”大健康产业、投资15亿元的“皖江慧谷”、以海创为龙头的绿色材料产业……5年蝶变,坐落于芜湖市鸠江区境内的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从无到有,拔起一座产业新城。
“集中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产城一体、双轮驱动’发展思路,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为目标,聚焦重点产业,推进集中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安徽省芜湖市委常委、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燚说。
截至2016年5月,集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7.5亿元,其中,招商引资项目326.4亿元。累计注册企业400余家。新能源新材料、金融及总部经济、电子信息三大集聚区建设基本完成,产出效应初步显现。
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天门山公园
5年蝶变,江北新城雏形初现
走进江北集中区,一派产城共融、欣欣向荣的图景映入眼帘。宽阔的主干道两侧绿树成荫,便捷的公共交通穿梭来往,交付使用的安置房、忙碌的建设区和生产线,孕育着腾飞的梦想。
5年前,江北产业集中区含着“金勺子”哇哇落地。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国内首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也是安徽省历史上首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为适应产业转移需求,安徽省委、省政府分别设立江北、江南两个产业集中区。江北产业集中区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起步区20平方公里。2010年6月,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正式运转。2012年2月,管理体制由“省市共建、以省为主”调整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
江北产业集中区成立以来,按照“产城一体、以产兴城、以城聚产”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科学发展先行区、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新模式。目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项目加速集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明显提升,一座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初见雏形。
在起步区20平方公里区域内,总里程约70公里路网已经建成,日供水3万吨和日处理污水3万吨能力的自来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已经投入使用,新建、改建110kv高压变电站各一座,天然气管网基本建成,已经实现撬车供气。交付安置房5042套;建成交付公租房1388套。开通了区内公共交通,完善公共食堂、天门山公园、超市、健身房、图书屋、药房、网络等生活配套设施,建成集中区幼儿园、小学等一批公共设施。
产业项目建设初见成效。累计入园产业项目68个,总投资668.74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链及高端装备制造项目18个,总投资146.72亿元;新材料产业项目12个,总投资119.3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项目12个,总投资77.15亿元;健康产业项目6个,总投资65亿元;现代服务业项目20个,总投资260.57亿元;“4+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先行先试取得实效。“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体制运转高效,政策叠加效应日趋显现。通过直接授权、设立派驻机构、设立市政务服务中心江北分中心等形式,项目审批、土地报批、环保验收等方面的经济管理权限基本落实到位,实现“集中区事集中区办”。采取大部制管理方式,推行“扁平化”管理,减少行政管理层次,做到“小机构、大服务”;建立精干高效队伍,打破人员身份界限,实行同岗同酬;积极探索责任清单管理制度,服务更加便利、规范、高效。
[1] [2] [3] 下一页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