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风雨铸忠诚 安徽省基层国土所地灾防治工作纪实

15.07.2016  02:41

   中安在线讯 我们不在乎风雨雷电,不在乎危险与死亡的考验,更不在乎荣誉的光环。我们只想坚守那份责任,确保群众零伤亡,平安度过汛期!因为我们是国土人,是共产党员,理所当然要冲锋在前,当好群众安全的忠诚守护人。”——摘自安徽省潜山县槎水国土资源所所长江小飞7月1日的日记

  6月下旬以来,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安徽省大别山区和沿江东部,暴雨肆虐,江河咆哮,几千个在册的地灾隐患点随时都有可能出现险情,新增隐患点不断出现,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基层国土人日夜奔走在巡灾、转移群众的第一线,实现了地灾“零伤亡”。截至7月5日,全省共接报地质灾害611起,紧急转移1116户3767人,未出现因地灾导致的人员伤亡。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孙爱民说:“我们国土资源所的同志立了头功!

  7月5日至7日,记者跟随国土员进深山、查灾点、访群众,一路顶风冒雨跋山涉水,记录下安徽基层国土人开展地灾防治工作的感人事迹。

    

动态监测。

   天柱山下,蛛丝马迹难逃火眼金睛

  潜山县国土资源局天柱山分局辖一乡一镇,两个乡镇都属典型的山区乡镇,地质灾害高危易发。登记在册的地灾隐患点有40处,威胁54户234人,还有切坡建房户320户。

  “地灾防治工作没有捷径可走,我们除了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将排查隐患、转移群众等工作做在前头,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天柱山分局局长徐传胜说。

  6月27日,还在上班途中,徐传胜就根据近期雨情和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为应对新一轮强降雨作出部署,分局4个人分成两组,重点排查山口、沟谷、高陡边坡等易区域。“事实证明,在灾害发生前,将基础工作做好了,等灾害发生时,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徐传胜表示。

  6月30日上午,天柱山分局副局长刘张龙和分局工作人员余俊及村干部在龙潭乡龙湾村排查。途经村民杨友爱家时,村干部没停留,径直走过。“这儿还有一户没看呢!”刘张龙叫住村委会书记李叶盛。“这户没事,你看地势这么平,后面也没有切坡。”李叶盛说。

  在老刘的坚持下,3个人围着房屋转转,屋后确实没有切坡,也有足够的空间,不过,细心的老刘发现,房屋的右后方有个很小的水沟在淌水。“这不是切坡建房,但是在沟口,赶紧让这户转移。”老刘说话很干脆。这家只有老夫妻二人,儿子没在家。听说要转移,老人不愿意:“家里的东西怎么办?鸡怎么办?”无奈,村干部只得打电话给他儿子,强令他无论如何把父母接走。

  7月1日下午17时,在疾风暴雨中,该户屋后半山腰滑落的砂石泥土夹杂着树木顺着水沟呼啸而下,将杨友爱的房屋全部冲毁。

  当记者来到现场时,看到房屋已经垮塌,地上是残壁碎瓦和横七竖八的屋梁,只有两扇大门还算完整。徐传胜和一名县局工作人员合力把门掀起,记者看到,一把新锁牢牢地把门锁住,这是6月30日转移村民后工作人员上的锁,防止被转移群众返回。

  从这个地灾点返回的路上,徐传胜介绍,在龙潭乡,像杨友爱户这样成功避险的还有谢河村2户4人,天柱山镇天寺村1户4人。在这次强降雨期间,天柱山分局除转移在册隐患点人员外,还及时转移110户391人。这些天,天柱山分局全体人员全天24小时在岗,每人每天睡眠都不足3小时,7月1日-2日更是连续两天两夜没睡觉。

  7月1日深夜,刘张龙在供电中断的情况下,与暗冲村村干部一起到村民雷文海家,冒雨背着他的小孩转移。第二天又与余俊一起,在道路被冲毁、交通中断的情况下,走了14公里山路,到谢河村进行应急调查处置,协助做转移群众的安抚工作。

  该分局工作人员孙斌的女儿今年高考,7月3日填志愿,他没有回家给女儿当“参谋”,继续在一线巡查、核实转移人数。余俊的妻子是老师,因参与中考阅卷和抽调回学校做洪灾转移群众安置工作,也不能回家,只得将儿子托给爷爷奶奶照顾。

  “这些都谈不上辛苦”,刘张龙告诉记者, 6月29日,徐传胜在天寺村排查转移过程中滑倒,膝关节韧带旧伤复发,行走困难,但他拖着伤腿冒着大雨和二次滑坡的危险,徒手爬到400多米、高差近百米的滑坡后缘查看灾情,进行应急调查处置。“他始终坚守在防灾第一线,已经连续7天没回家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安徽全力迎战汛情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洪曙光 汪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