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牵手” 宿松县真情帮扶革命老区

20.02.2015  12:49

如果你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可能难以想象在风景秀丽的皖西南,在物产丰富的大别山,仍会书写着贫困。宿松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大别山片区、国家级贫困县于一体的县,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欠发达,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提高宿松农村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迫在眉睫。安徽师范大学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找准扶贫切入点,全力推进帮扶宿松县工作。

扶贫帮困,雪中送炭暖民心

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学校领导十分牵挂宿松县帮扶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1月29日至30日,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顾家山、副校长王绍武带领校办公室、发规处负责同志,顶风冒雪驱车360多公里来到宿松县凉亭镇三德村,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和贫困学生。

三德村是安徽师范大学在宿松县定点帮扶对象。2014年学校在三德村确定了25户特困户作为“干部包户”帮扶对象,选派学校年青干部驻村扶贫,努力帮助三德村和贫困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充分利用该校优质教育资源,在三德村光荣初中建立教育实习基地,扶持光荣初中“美丽校园”建设,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学生。

顾家山、王绍武一行在宿松县副县长陈宏等陪同下走村串户,与困难群众拉家常,嘘寒问暖,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和生产生活情况,鼓励广大贫困群众努力克服当前困难,勤劳发展生产,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帮助下,早日脱贫致富,并给他们送上了慰问金。困难群众对安徽师范大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非常感动,真切地说:“感谢安徽师范大学的真情帮扶,在你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在三德村委会议室,顾家山、王绍武一行听取了安徽师范大学驻村干部李靖宇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并向25户“干部包户”对象和贫困学生以及10位五保老人发放了慰问金,向他们提前致以新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勉励他们树立生活信心,努力创造美好生活。希望该校驻村干部同村委干部紧扣固本强基核心,深入研究三德村各方面具体特点,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好各项驻村工作;学校将积极协调解决帮扶工作中的有关问题,支持驻村干部工作,帮助困难群众改善生活条件。

在宿松县走访慰问期间,顾家山、王绍武一行还与宿松县县委书记王华,副县长黄毛怀、陈宏等进行了亲切会谈,考察了安徽师范大学援建的洲头乡同步课堂建设情况。会谈中,王华介绍了宿松县的县情、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该校对口帮扶宿松县取得的成效,并对安徽师范大学的帮扶表示感谢。顾家山表示,安徽师大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长期稳定的工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发挥安徽师范大学在扶贫工作中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突出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特色,为宿松县师资培训、新农村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努力提高扶贫工作成效。

信息帮扶,援建同步课堂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强化信息获取、运用、创新能力,是增强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阻止“返贫”的有效手段。

如何提升当地教育信息化水平?学校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深入了解贫困地区对教育资源的需求,着力建立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信息化教育体系。学校自筹资金捐资20万元,拟在宿松县洲头乡中心小学建立一个主讲课堂和两个村小学的接收课堂。同步课堂建成后,洲头乡中心小学的师生就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如同在一个教室进行的教学、培训和互动,同时,所有课堂的视频、音频、数据互动过程均录制成教学资源,提供给教育资源云平台,供后期的教学教研活动再利用。同时,学校还将组织专家帮助编制宿松县教育城域网建设方案,使更多的师生受益。

授之以渔,培训骨干师资

教育是使贫困地区人民转变思想观念,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况的重要途径。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而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

为了帮助宿松县中小学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和育人本领,2014年暑期,宿松县20余名中学校长和10余名初中历史教师来安徽师范大学参加了由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中学校长培训班和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班,学校免除了全部培训费和住宿费。培训结束后,老师们认为受益颇深,纷纷表示要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把专家授课和自我反思结合起来,把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知识带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使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提升宿松中小学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学校附中也积极与宿松中学、程集中学开展交流合作,三方共同签订了友好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了教育教学研究、高考研究、观摩教学、名师讲学等方面的合作。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还将在研考、研教、研训等方面为宿松中学、程集中学提供帮助,并安排教师为2所学校师生开展短期指导培训。三校校长间的沟通交流机制也在不断探索中完善。

驻村帮扶,做群众的贴心人

派驻年轻干部驻村帮扶,是我们党做好农村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派驻干部是做好扶贫开发的重要保证,帮助当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要靠派驻干部;选好帮扶项目,抓好项目落实,要靠派驻干部;和贫困群众一起定计划、想办法,树立起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激发强烈的信心和动力,要靠派驻干部。对帮扶干部来说,驻村帮扶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品格、磨炼意志的机会,是一次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改进作风的机会。

三德村村委会的一张办公桌上,摆放着全村474户贫困户的资料,正在统计核查资料的,正是安徽师范大学派驻三德村的帮扶干部、研究生学院李靖宇同志。跟随他一起前往三德村的,不仅是他的智慧和帮助村民脱贫的决心,还有全校师生员工16余万元的爱心捐款。通过20天的实地走访和调查,他在三德村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确定了25户特困户为2014年“干部包户”帮扶对象,给予每户2000元资助。然而,光靠物质上的帮扶只能治标,提高基层学校的教育质量才是支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下一步,他将利用好教育工作者和驻村帮扶干部这个双重身份,努力推动在该村光荣中学建立教育实习基地、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和加强图书资料建设等工作,并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的作用,真正把“驻村干部”的各项职责落到实处,为三德村脱贫致富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爱心支教  情暖寒门学子

县里来了‘梦支队’”,宿松新闻网用这样的标题评价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014年7月1日,该校的8名研究生志愿者一路风尘来到宿松县,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

要做学生心灵的合伙人,一是要注意对学生心理的把握,二是要把自己转换到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各位老师一定要重返少年……在活动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支教团成员赵天阳给全县中小学政教处主任上的心理辅导培训课上,面对宿松教育一线的老师,虽然有点紧张,他还是落落大方地展示着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听课的老师体会到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魅力。“你想成为航天英雄吗?”“你渴望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吗?”“你想在敬文图书馆读书吗?”“想!想!我想!”在实验中学的课堂上,支教团成员杨哲和张喆正通过介绍国内外名校,结合自己的大学之旅为前来“寻梦”的百余名中学生们传递正能量,培养着“大学”的梦想。研究生支教团的同学们带去的不仅是知识的花朵,他们也用实际行动感悟体会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用热情实践着激扬的青春、收获着成长的感动,用奋斗成就着中国梦。他们将师大精神带进了宿松,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做了最好的注解。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指出:“扶贫工作要只争朝夕,绝不能让贫困地区群众掉队。”学校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举措,促进安徽师范大学定点扶贫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正如学校对口帮扶工作组组长、副校长王绍武所指出的:“抓好帮扶工作,要积极主动地走进宿松,深入宿松,扎根宿松,做到‘倾情倾力倾心、真帮实帮快帮’,为帮助宿松人民脱贫致富,服务我省‘美好乡村’建设,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雷桁 特约通讯员:袁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