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创新教育实践引发“蝴蝶效应”
近日,安徽工业大学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2012级创新能力开发班结业仪式,该校化学与化工学院2012级学生王子路和其他36同学从校领导手里接到了“创新能力开发班合格证书”。证书上标明了学生应该完成的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发明与专利、创造技法与创新方法等5门创新类课程,名家谈名著、百部名片赏析等文化类课程以及在创新实践活动中的获奖情况。
在安徽工业大学,创新能力开发班已经成为一个该校被两万多名学生追捧的“班级”。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追捧创新能力开发班?该校创新教育学院院长冷护基随口说出了一串数字:该班学生14年来申请专利1650项,授权专利1458项,学生的创意、设想达100万余条。自动化2012届学生曹飞在校四年申请专利46项;冶金工程2013届吴雪健在校期间申请专利34项,授权专利25项(发明2项);工业设计2007届刘峰在校期间申请专利24项……
安徽工业大学校长李家新说,早在1995年,学校就开展了创新人才培养探索研究,开设创新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2001年,我们决定创办创新能力试点班,后改名创新能力开发班,并在全国率先倡导“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力、体验创新过程”的“三步法”。当初就是为了把分散在各院系、有创新潜力的学生集中选拔到一起进行针对性培养,并以此为突破口推进学校创新素质教育。
让学校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种“无心插柳”的教育实验引发了“蝴蝶效应”,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在2015年中国大陆高校创新创业百强榜上,安徽工业大学位列80。学生在国家级的比赛中获奖数由2010年的27项到2014年的123项;省级比赛中获奖数由2010年73项到2014年的412项;国际级大赛中2014年获得了5项大奖。该校学生在“挑战杯’全国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数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校前茅,2013年更是获得了特等奖。
安徽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专业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学生的专业学习、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各异,创新教育如何开展?学校有疑虑,改革者有疑惑,只有摸着石头过河进行探索。
“我们倡导的创新教育,有利于启迪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力,体验创新过程,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以及参加学科竞赛、科技课外作品竞赛、挑战杯大赛等国内外赛事能力,进而牵引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改革。” 校党委副书记陈润说。
要实现创新教育引发更大的“蝴蝶效应”,必须提供适合“蝴蝶”生存的空间和条件。
该校围绕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一个中心”,以训练创造性思维与培养创造性人格为重点,以强化专业技能、加强人文教育、开展创造性培训、培养实践能力等有机统一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之路。并建立了“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第二课堂开展各类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项目和专利申请为路径,通过校内实验室、工程实践平台和校外产学研基地为依托,以创新能力试点班为引领示范,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的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这项改革实验,不少教师最初想不通,有的私下议论:“把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搞创新教育,会不会冲击正常教学,影响专业学习?”
质疑声中,改革者们实际上也不轻松。“这种教育模式其实是在给专业院系的教育教学做‘加法’,目的是通过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就业创业提供多种选择。”冷护基说。“学生来自10多个院系的不同专业,他们的专业学习进度、要求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制定一套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和考核办法。”
为了帮助创新教育清除“拦路石”,安徽工业大学注重完善跨学科知识结构,出台了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双学位制、选课制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主修、辅修创新教育课程或投身创业实践。通过资金扶持、完善激励政策等措施,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和园区挂职锻炼制度。要求教师系统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实施“导入、自学、笔记、讲授、讨论、练习”课堂教学六步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发学生创造潜力。
如今,学生参与各类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进入校内各类实践基地的人数快速增加,由过去每年不足200人次增加到目前每年约9000人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科技训练计划的人数逐年增多,由2009年的18%到2014年80%。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创新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心。建筑工程学院2012届硕士研究生鲁月红来自贫困农村,刚入学时,她总认为自己“矮人一截”。后来,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鲁月红不仅获得了多项全省和全国科技竞赛大奖,还于2010年5月注册成立了马鞍山瑞赛克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并考取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生。
“加入创新开发班以来我选修七门创新课程,经过了三年的‘每日一设想,每日一观察,每周一交流,每学期一创意,每人一项专利’的‘五个一’强化训练,我的思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王子路说。这个来自贫困农村的腼腆小伙,在全校国学大赛上一口气背完了近7000字的《孙子兵法》,震惊了全场师生。
得益于创新教育的开展,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逐年在提升。在学校与马鞍山市政府共建的大学生创业园区中,一批批毕业生成功创业,获得国家级创业基金资助。调查发现,95%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该校毕业生不仅具有团结精神、吃苦精神和较强动手能力,还有丰富的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将继续研究人才成长规律和办学规律,注重顶层设计,强化育人特色,积极开拓校内外资源,改革评价机制,坚持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它成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惠民工程。”党委书记刘新跃一语点出该校创新教育“蝴蝶效应”的深层涵义。(特约通讯员:汪盛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