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风正劲

19.05.2015  11:49

两个月前,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内“一盏年华”茶吧开业,茶吧的主人不是社会企业人士,而是学校茶学专业的“95后”大三学生刘思彤。

刘思彤的创业源于学校和茶企共同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她提交的茶吧创业项目获奖后,想着让创业梦从蓝图变为现实,在学校的支持下,选在图书馆开起了茶吧。开业两个月来,茶吧每月营业额近万元。
类似于刘思彤这样的创业学生在该校还有很多。为了引导鼓励学生创业,该校探索打造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保障”三位一体的创业引导培育体系。目前,在安徽农业大学,创业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新常态。

创业教育:让学生想创业

作为一所地方性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在长期服务“三农”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兴农育人的“大别山道路”。面对农村广阔天地,面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学校党委书记宛晓春介绍说,“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顶天’,开展农业前沿科技研究,成为创新型人才;更要‘立地’,活跃在‘三农’工作一线,成为创业型人才。

学校围绕“建成安徽省高级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研究基地”的办学定位,坚持用“大别山道路”生动实践和一大批鲜活的先进典型,来培养大学生的“学农、爱农、奉献‘三农’”的意识,探索了从创业意识到创业技能培养的多元化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实施了青年农场主、卓越农艺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理论基础深厚,专业实践技能强的应用型高级农业技术专门人才。积极探索社会、企业、学校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人才培养新体制,开展了校企合作培养计划、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科技竞赛支持计划等,在芜湖大浦、庐江郭河、合肥高新技术农业园等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立了教学、科研、技术推广等一体化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基地,提升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学校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改造专业内涵,拓宽专业口径,提高专业的适应性,打牢创业的理论基石。改革传统两学期制的教学安排,在暑期增加4-6周的短学期,用于辅修专业、季节性强的专业的实践及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选修课程等方面的教学工作。大学生在小学期里开展各类竞赛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成立创业教育课程组,开展创业课程建设,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了《创业教育学》《创业学》《创造心理学》《创造思维训练》《成功创业者案例》等课程。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纳入选修课程模块,开设创新创业有关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选修课程。实施学分互认,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可以直接获得学分,优秀成果可以作为毕业实践或论文学分,其他成果可以申请获得选修课程的学分。对创业实践成绩优异的学生优先面试推荐研究生或免费延长学业年限,资助开展创业活动。

学校注重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训,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创业教育的有机衔接。仅去年一年,学校累计开办创业意识培训班14个班,培训学员1037人,创业模拟实训培训班5个班,培训学员137人。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举办了“校友企业报告会”“企业家进安农”系列报告会,连续举办十三届“学术科技活动月”活动,先后推出“名师大讲堂”、“走进实验室”、“科普知识竞赛”、“我的农场我做主”等十几项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活动,累计30000人次参与,增强校园学术科技氛围,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创业实践:让学生会创业

创业不是容易的事,要想在商海中乘风破浪,必须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学校把创业实践作为创业培训的关键环节,搭建了从创业训练到创业实践再到创业孵化的全过程实践平台,形成了以德育实践为先、创新创业为核心、社会实践、文化体育活动为拓展的综合创业实践体系。

想创业,首先要了解行业。创业训练以项目形式运行,围绕项目组建团队,并安排相应导师指导。团队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依据任务需求,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进行一定程度的验证试验,撰写创业报告等,熟悉创业的每个环节。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是学生进行创业的“敲门砖”,学校为此量身定做了“爱农杯”实用技能竞赛,围绕农林类优势学科,分别打造了种子鉴定大赛、植物标本制作大赛、插花花艺大赛等竞赛项目。好的比赛作品甚至能够转化为创业项目。从2006年举办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由最初的4个项目600人参赛发展至今,现已形成覆盖全校各类专业的57项比赛,累计80000余人次参加,培育各类专业性学科竞赛省级一等奖10余个、二等奖20余个、三等奖40余个,国家级奖项10余个。

有了系统的创业训练,就要到模拟商海中沉浮,以“兴农杯”大学生创业竞赛和”科大讯飞”创新创业基金为代表的创业模拟大赛正是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这也就是进入第二阶段——创业实践项目。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以前期创业训练项目成果为基础,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服务。“鱼缘水族”团队就是在“爱农杯”项目获奖基础上开始创业实践,以小型热带观赏鱼为主,成立生产、育种、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善水培”、“好多肉”等多个创业团队,也是以“爱农杯”优秀作品为原型演化而来。在已经连续举办六届的“兴农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3000余人参赛共提交921份作品,获得省级3个特等奖、8个一等奖和14个二等奖,获得国家级等奖7个。

比赛的过程对参赛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学会了把知识转化为成果的方法,掌握了企业运营的基本模式,这与学校开展的SYB课程、创业沙龙等各类培训共同搭建了他们的创业知识体系,使他们具备了初步的创业能力。

学校还建立了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集教学实习、生产实践、科技示范、创新创业一体化的网络式实践教学基地,开设食用菌开发、标本制作、花卉培育、昆虫养殖、动物疫病防治、植物病虫害鉴定等创业实践小组。每年该校学生在农业科技上的创新成果都能达到100多项,瓜果储藏、农用车辆运输保障系统等成果都已经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创业孵化是进入创业实战前的最后一关。前年,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通过筛选,首批扶持10个具有“”字特色的创业项目入驻孵化中心的“创业吧”营销平台。在孵化中心运作上注重政策的顶层设计和项目的分层对接,聘请创业导师进行指导,依托学生组织统一管理,突出创业团队的主体地位,争取校友、企业的资金支持,形成了全方位、阶梯型、专业化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同时按照科学的企业运作模式,编制了一整套清晰透明、规范严谨的入驻、孵化、退出机制和财务管理、贷款融资制度。目前创业吧项目发展迅速,全年累计销售额20余万元。研究生学院12级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鲍恩财,依托创业吧成立了阳光农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光伏温室技术为主,研发光伏应用于设施农业的技术。经过半年多的孵化,他的公司运行顺畅,目前已签订几百万的合作项目。学校在农业园建设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目前有香香草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农大金银花有限公司、康食食用菌生产与研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八个创业团队正在孵化。

学校还积极依托企业建立孵化中心,与荃银高科、团省委合作设立的青年农场主培训班就是依托荃银高科公司作为孵化基地,09级农学专业学生梁廷良先后在该公司寿县、霍邱、肥东、肥西、巢湖等多个基地进行创业孵化,目前已经在霍邱县正式创业。“科大讯飞”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每年投入50万元,在项目遴选、创业知识培训、项目考核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目前已申报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获得国家级、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创业活动30余项,成功注册个体户1个,实体公司1家。

创业保障:让学生敢创业

大学生创业,一无资金,二无经验,如何让他们大胆创业,无后顾之忧?学校建立的保障体系让大学生们放心去闯,在商海沉浮中积累宝贵的创业经验。

人才、技术是最大的保障。在校期间,有导师指导创业,可以走进实验室走入基层参与导师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导师也要接受创业方面的培训实践,以提升他们指导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能力。学校还积极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

扶上马,更要送一程。离校后,遇到技术困难,可以随时回母校请援。园艺学院1997届毕业生刘坤毕业后在家乡涡阳县租赁土地,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走上了自主创业、推广农业科技的道路。创业初期,经常遇到技术难题,他常常回到母校请教老师,甚至一个电话,老师就赶过去现场指点。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千方百计打通渠道,争取资源为此项工程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学校每年设立校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经费100万元,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研究实践。获得国家或省级支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给与1:1配套资助。不断扩大企业资助创新创业项目的数量,引导企业资助学生经费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明确校内各类实验室要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职能,要向参与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加强省级试验实训基地建设,加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建设了学校高新农业园区综合楼,改善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创业训练条件。在初期200平米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的基础上,又先后划拨3000平米的场地用于创新创业孵化工作。

近年来,该校涌现出了一批以贾长进、胡昆锋、王效龙、孔小藤、梁延良、刘迪迪、鲍恩财等为代表的基层创业典型,他们在创业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带动了当地百姓致富。学校先后被评为“教育部、科技部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安徽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安徽省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基地”“安徽省创业模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特约通讯员:曹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