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做足秸秆产业化利用“文章”

13.07.2018  21:06

近年来,安徽省先后安排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奖补资金、秸秆发电奖补资金、秸秆产业化利用及示范园区奖补资金,“三项奖补”并驾齐驱,力促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

  “采用青储氨化、发酵粉碎、粉碎压块工艺,生产饲料、肥料和颗粒燃料。”在近日举办的2018安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上,安徽省灵璧县四方农业科创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年可消化15万吨秸秆,实现经济效益1.8亿元,同时可以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增收。

  四方农业公司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是安徽秸秆综合利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安徽省通过发展秸秆产业、推进绿色发展,在秸秆转化利用增值上做起了“大文章”,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2017年,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7.3%,其中产业化利用量达1163.9万吨,占利用总量的27.6%,比上年度提高了5个百分点。

  绘制秸秆综合利用“蓝图”

  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作物秸秆产出大省。将秸秆“变废为宝”的历程,折射出安徽省近年来转型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变化。

  “处理秸秆问题不能一味‘禁’,而应该转变思路,变‘堵’为‘疏’,将秸秆资源放在‘正确的地方’,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安徽省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说,安徽省以政策为引领,坚持市场导向,注重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设秸秆产业示范园区,推动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链条完整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

  如何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更上一层楼?规划是关键。安徽省从全局出发,绘制了秸秆产业发展“蓝图”。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以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为基础的现代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健全还田利用、收储运销、产业增值、政策扶持四大支撑体系,改进农业领域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方式,提升能源化、工业原料化利用水平。

  “力争到2020年,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产业化利用量占利用总量比例提高到42%左右,能源化、工业原料化利用量占利用总量的比例提高到35%左右。”安徽省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秸秆综合利用离不开财政真金白银的投入。据介绍,2014年以来,安徽省先后安排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奖补资金、秸秆发电奖补资金、秸秆产业化利用及示范园区奖补资金,“三项奖补”并驾齐驱,力促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据统计,2014年—2017年,共安排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奖补资金63.9亿元,其中省以上安排44.34亿元;2015—2017年,共安排秸秆发电奖补资金2.26亿元;2017年,安排秸秆产业化利用奖补资金2.02亿元,其中省财政安排1.26亿元。今年,安徽省将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首次列入民生工程,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把农作物秸秆“吃干榨净”

  安徽省在全力做好秸秆转化增值“大文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秸秆机械化还田“稳中向优”,五化利用“精彩纷呈”,深度利用模式“推陈出新”,禁烧机制“良性运行”的格局。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更“优”。一是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工艺进一步规范。2017年,安徽省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6000万亩,形成适宜安徽省的稻油、稻麦、麦玉等三种种植制度条件下的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体系。省农委指导皖北粮食生产大县建设了42个秸秆机械化还田标准化示范基地,点面结合,巩固提升安徽省秸秆机械化还田效果。二是农机装备力量进一步增强。无论是秸秆粉碎还田、提升耕地质量,还是秸秆高效离田、开展资源利用,机械化都是装备基础。安徽省对秸秆利用机械敞开补贴,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物质保障。2017年,安徽省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补贴资金9552万元。

  ——秸秆综合利用格局更“广”。安徽省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着力在“用”字上做文章,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和工业原料化利用,形成了秸秆综合利用农用为主,多元利用的良好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安徽省年利用秸秆千吨以上的企业400多家,年利用秸秆万吨以上的企业近200家。2017年,安徽省财政投入1.26亿元,对年利用秸秆千吨以上的规模企业进行补贴;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催生了经营主体的快速成长,同时也带动农民增收、产业扶贫,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秸秆典型利用模式更“深”。安徽省把秸秆深度利用作为秸秆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加大成熟模式的推广,关键技术的研发。一方面,以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为抓手,构建典型利用模式;另一方面,强化科技支撑,加大技术引进力度,鼓励自主研发,建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大数据,实现秸秆利用模式的深度拓展,重点在秸秆固化成型、秸秆制气、秸秆液体燃料等能源化利用,在秸秆代木、纤维原料、生物基新材料等原料化利用方面,突破关键性技术难题。

  ——秸秆禁烧监管更“严”。安徽省秸秆禁烧工作逐步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按照“空间覆盖无空白、职责落实无盲区、监督管理无缝隙”的要求,建立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村委会、居委会为基础的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完善市、县、乡、村的四级联动制度,建立省直部门分片督察制度。全省近年未出现因秸秆焚烧造成的重大火灾、交通安全事故。

  走一条秸秆产业化之路

  有机液肥、有机固肥、植物生长剂、土壤改良剂、本色生活用纸、沼气及沼气电力、生物质基高分子化工原料……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提升了秸秆的附加值,前景广阔。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今天,安徽人深知,只有走一条产业化利用道路,才能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的“多赢”。

  中信格义循环经济有限公司是安徽省着力培育的秸秆综合利用龙头企业。“从绿到金、由益获利”,是中信格义公司坚持的信念。

  走进公司5000平方米的智能农业温室,一排排的架子整齐有序,桃子、辣椒等果蔬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拿起一个桃子咬上一口,清脆可口、甜蜜多汁,比市面上的桃子口感更好。

  “我们的果蔬种植,不施农药化肥,完全有机生产。”公司总经理邹海平告诉记者,与传统种植不同,果蔬的生长能量来源于由沼液配制而成的液肥。包括液肥在内,公司创新的“三级分离技术”工艺路线和工业成套装备,把秸秆变成液肥、本色纸、生化木素等,让秸秆层层变废为宝。

  “与传统种植的辣椒相比,利用我们的肥液种出来的辣椒更便于储存。”邹海平说,依据“组分分离,分质利用”的科学原理,公司历经10年自主研发的生物质炼制成套技术与装备,通过对秸秆等生物质资源的全素利用,按照清洁生产审核的要求,产业化生产清洁能源和大宗通用的工业原料及大量优质的有机液肥等系列产品。

  据邹海平介绍,在经济效益方面,公司年综合利用小麦秸秆13万吨,棉花、玉米、大豆等秸秆约5万吨,年产值约6.5亿元,吨原料产值3600元以上。在社会效益方面,公司每年可综合利用约80万亩秸秆,方圆50公里范围内的农民,因销售秸秆,每亩可增收160元—200元。

  “以中信格义公司自主研发的成套技术与装备为基础,可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努力打造全新的‘生物质炼制’产业。”安徽省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安徽省近年来通过强化平台建设,建立收储运销网络基础平台,建设产业示范园区集聚平台,打造秸秆博览会对接平台,逐步培育出一批秸秆环保产业,推进秸秆利用的专业化和市场化。

 
 
bug bug
bug
bug
版权所有:安徽省财政厅 主办单位:安徽省财政厅 皖ICP备05016424号 皖公网安备 34010002000150号 网站标识码:3400000008
地址:合肥市阜南西路238号 邮政编码:230061 运维电话:0551-68150342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合肥拓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