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安徽两会:这些委员们的发言含金量超高

25.01.2018  13:54

1月23日-24日,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第三次全体会议,28位委员先后登台发言,为扶贫、改革、营商环境等热点难点问题“把脉”。记者统计了一下,其中跟环保、绿色发展有关的意见建议最多,共六篇,占比超过20%。

得以在政协大会上口头发言的建议,往往是优中选优,切中肯綮,举措扎实,发言的主题也折射出社会关切的风向。

【环保】严禁以脱贫为由,发展低端污染产业

“PM10平均浓度比五年前下降10.1%”,2017年是“大气十条”阶段性收官之年,我省空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有目共睹,但与群众期盼仍有差距。

罗宏委员在代表省政协无党派界发言时指出,长期形成的粗放型、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使很多干部习惯于经济优先发展、GDP第一目标,“当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发生矛盾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调整项目,使之适应生态环境功能,而是如何改变生态功能定位,使项目能得到批准。”罗宏委员提出,鉴于安徽所处的发展阶段,既不应牺牲生态环境追求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也不应放弃发展消极守护绿水青山,而应当将绿色GDP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取代现有的经济增长指标。

他同时建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严禁以脱贫为由发展低端污染性产业。

【脱贫】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

经过各级艰苦卓绝的努力,我省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其中,也出现一些新问题。比如,有群众觉得当贫困户有政策,不愿脱贫;非贫困户认为贫困户实惠多,心理失衡。

对此,朱新中委员在代表致公党安徽省发言时建议,在落实“脱贫不脱政策”的同时,加大扶智扶志力度,激发脱贫户致富增收的内生动力,“有的到户产业项目片面追求资金补贴等短期效益,带动作用不明显。”朱新中委员建议,构建“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扶贫模式,以产业发展保障稳定脱贫。

【监督】让委员“敢监督、愿监督”,“能监督、善监督”

“有的地方对政协民主监督重视不够,误解民主监督是‘挑刺’,存在不配合等问题。”苏静委员在发言中指出,目前社会上普遍对政协性质定位认识不全面,监督工作存在一些障碍。

她建议,树立正确认识,让委员“敢监督、愿监督”,完善机制、提高专业能力,让委员“能监督、善监督”,每年省政协选择2-3个监督性议题,让监督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做到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政协民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让民主监督真正成为推动改革举措的过程。”

【容错】出台容错纠错实施细则激励干部干事创业

“当下,随着追责问责力度加大,不少干部在工作中出现了消极心态。有的怕出差错,宁愿少干事、不干事。”陈定新委员在发言中提出,结合本地工作实际,构建科学有效的容错纠错机制,让干部既消除顾虑敢作为、愿作为,又严格遵纪守法、不乱为,“目前,全国已有不少地方出台容错纠错实施细则或办法。安徽应加快步伐,可先选择市、县或部门试点后再推广。”

陈定新建议引入社会评价机制,让公众参与容错免责认定,保证认定的科学性、公正性。严格对照容错纠错规范界限标准,进行科学综合评价,绝不无限度宽容或纵容干部违背客观规律、违反法律法规乱作为。同时,加强对干部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关键环节、重要岗位的日常性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防范。

【改革】以“大包干”精神开启改革新征程

“工作上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安于现状不想改、畏首畏尾不敢改、左顾右盼等待改,甚至懒政怠政、推诿扯皮、贻误发展机遇的现象必须破除。”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杨增权委员在发言中提出,安徽作为改革的发源地,面对新时代深化改革的客观和现实需要,应继承和弘扬‘大包干’精神,开启深化改革新征程。

杨增权委员在发言中说,当下,我省部分实体经济困难较多,企业运行综合成本较高,民间投资增长乏力,那种面对企业困难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嘴功好、做功差、调门高的现象必须清除。我省既要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更要加快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发挥科教大省和创新资源优势,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引领。(记者彭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