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安徽段或现“大唐古镇”

23.06.2014  09:19

  八年申遗,一朝梦圆。大运河申遗成功让不少人激动万分。喜悦之余,省政协副主席、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想的更多的是大运河未来的保护工作。在他看来,申遗成功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对大运河系统科学的保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运河价值会越来越重要

  大运河申遗成功,在喜悦同时,李修松认为更应该关注后期对大运河科学系统的保护。 “申遗成功对完整、科学、系统地保护大运河来说,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李修松认为,对大运河沿线遗产点、段的保护还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而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大运河发展经济,任务更重,同样需要长期努力。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永恒的。对大运河来说,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价值和遗产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得到体现。 ”李修松认为,遗产价值常常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重要地体现出来。 “宏村刚刚被列为世界遗产的时候,前几年效益是不高的,2000年门票收入才400万,但到了去年已经是8000多万元了。”

  因此,李修松认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该“短视”。“明智的人应该看到遗产将来的价值提升,现代人有责任要为子孙后代保护好这些遗产。 ”

   昔日繁华市镇有望重现

  对于大运河安徽段未来的保护,李修松也有更具体设想。在大运河横跨的8个省市中,杭州、扬州等地的运河在城市中,而我省的运河申遗点则更多在城郊和农村,因此他认为,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和利用也应该因地制宜,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李修松认为,运河安徽段有自己的特色。柳孜遗址经过考古发掘,当时就是运河边一个繁华市镇。 “运河上有虹桥,也就是《清明上河图》中一样类型的桥。我们把运河文化研究好了,运用活态的文化创意和科技手段把当年柳孜镇的繁华景象复原出来,让人们‘穿越’到那个时代,它的价值同样可以得到很好体现。通济渠泗县段也有自己的特点,利用好了,价值和潜力是逐步增加的。 ”

   淮北柳孜运河遗址

  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位于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柳孜河运遗址是我国隋唐大运河建筑遗址的首次发现。清理出石构建筑、木质沉船、瓷器、铜钱等一批重要的遗迹遗物,为了解、研究运河的形成、使用、淤塞、废弃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

  石块建筑码头位于运河南侧,顺河道而建,为长方形立体建筑,其东西两侧均用夯土护堤,是一座货运码头。这是我国隋唐大运河建筑遗址的首次发现。柳孜镇是隋、唐、宋代通济渠岸边的重镇,此次发掘证明了柳孜镇不仅是一个运漕中转码头,也是一个很大的商旅集散中心。发掘获得的大量唐宋以来8个朝代、20多个窑口的精美瓷器尤为珍贵。淮北市还专门修建了一座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内存大量出土文物。此次大运河申遗成功,也将为此前淮北计划打造的“隋唐运河古镇”添加助推器。

   大运河泗县段遗址

  2011年通济渠泗县故道列入大运河申遗重点考察地段。通济渠故道自西向东经泗城横穿泗县,境内长48公里,其中保留有水故道28公里,当地称汴河、古汴河、老汴河或小汴河。据统计,仅运河故道城东段旱时可灌溉良田14000多亩。

  2012年4月,国家正式将大运河泗县段列入“中国大运河”申遗名单。泗县县委政府为保护好大运河申遗,2012年专门成立了“大运河泗县段保护申遗工作办公室”,作为大运河保护管理的综合机构。 2006年泗县运河故道被确立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泗县运河故道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上半年,泗县运河故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好多次制定运河保护制度。从2003年以来的考古发掘,附近出土了大量瓷器残片和唐宋古钱等珍贵文物,泗县运河出土文物资料足以表明,泗县运河故道曾在历史上承担着文化交流、经济沟通、军事运输等重要的社会功能与国家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