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职教大省 加速安徽崛起 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巡礼

30.12.2014  14:23

2007年以来,我省先后实施了职教大省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等重大政策措施。全省职业教育规模稳步扩大,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有较大提升,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网络基本形成,民办职教较快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

据统计,2013年,全省高职高专院校财政专项投入14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6.4亿元,增幅达85.6%。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由2008年的2075.2元增加到2013年的7414.9元,增长2.6倍;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由2008年的317.2元增加到2013年的4424.5元,增长近13倍。全省高职院校现有国家示范院校8所、省级示范院校12所、省重点建设院校3所;中职学校有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40所、国家重点校43所、省级示范校83所;高职院校建成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56个、省级特色专业309个;中职学校省级重点建设项目781个。
推进职教改革创新 培养时代合格人才

以省市两级政府统筹为引领,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2012年,教育部与省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试验区建设以来,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机制,职业教育服务承接产业的能力明显提升。省教育厅先后与滁州、马鞍山两市政府签订共建职教改革发展试验区框架协议,政府主导搭建五大产教合作平台。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合作委员会、商科联盟等抱团发展方式,以及由产业集中的开发区牵头成立的政校企联盟等,创造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新模式。

作为教育部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我省将推进职业教育“市级统筹”列为省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重点之一。各市按照省政府的部署,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职教园区建设为契机,规划职教结构布局,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目前,全省共有11个市职教(科教)园区在建,其中合肥、马鞍山、铜陵、滁州等市的职教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职业教育市级统筹的成效初显。

以集团化办学为纽带,促进办学模式改革

把集团化办学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目前全省已组建涉及数控、汽车等领域18个省级职教集团,共有298所职业院校、540家企业、44家行业协会和科研单位加盟,为校企双方提供了紧密合作的舞台;集团内职业院校共享实训基地、共建专业和课程、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服务和推广,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
紧盯产业风向标,专业设置日趋合理
近年来,全省相继实施高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和中职省级“三重”项目,重点建设高职特色专业309个、中职重点专业点274个。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建设重点专业166个、特色项目69个。全省职业院校已形成一批教育理念先进、建设特色鲜明的专业点;在专业设置方面,我省建立了职业教育专业情况分析年度报告制度,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专业预警机制、专业退出机制等。

以考试招生改革为突破,中高职衔接更加畅通

我省积极探索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于2009年开始进行高职院校招生改革试点。 2014年,推行全省职业院校升学考试改革试点,对全省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对口升学考试、专升本考试和初中起点五年制招生考试等进行统筹,试点高职院校达到67所,招生计划34190人,占高职招生计划的16.8%,涉及535个专业点;对口自主招收中职毕业生的应用型本科试点院校10所,对口招生计划1564人。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促进了全省中高职有效衔接、协调发展,初步实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分段培养向体系培养的转变。
教书先学艺,“双师型”教师渐成主流

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职业院校 “双师素质”培训。组建了15个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培训基地、18个省级中职师资培训基地,仅中职学校近五年来就有9478名骨干教师参加了省级以上培训;以校企共建的方式遴选近20个专业的高职、高专教师企业顶岗培训基地,每年安排500人赴企业开展顶岗培训。 2010年,启动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全省中职“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比重由2007年的27.98%提升到2013年的67.9%。 2011年以来,全省已培养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369名,评选中职专业带头人172名、“教坛之星”511名。

社会力量添砖加瓦,民办职教较快发展

我省各市把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纳入当地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公办、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申报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资金时,教育主管部门均一视同仁;在学生技能竞赛、评优评先、教师参与教学教研活动等方面,民办中职学校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待遇;同时,公办、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统一下达招生计划,统一招生宣传,统一招生录取。近年,我省民办教育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截至2014年3月,我省共有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27所,民办高职院校16所。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制定印发了 《安徽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安徽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组和专家组,建设了职业教育信息化专家库。职业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范,在部分市进行的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和部分学校实施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取得良好成效。职业院校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取得突破,职业教育的信息化能力显著提升。连续多年开展的教学信息化大赛有力推动了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

积极与长三角地区中职学校开展协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范围逐步扩大,内容日益丰富。

从2007年到2013年,全省职业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毕业生270万人,其中为加工制造、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服务和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的行业培养了194.7万名高素质技能人才;面向以新型农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企业在岗职工、城镇下岗失业、转岗人员和复退军人为主要培训对象的培训达508.59万人次,有效改善了我省劳动力结构及素质,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促进了民生改善。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始终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教育教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同步规划、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的办学特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构建‘点、线、面、体’人才培养新机制”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与企业“点对点”合作,探索“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机制。开展了与奇瑞等大型知名企业为典型代表的校企合作。在组建 “订单班”、“冠名班”的基础上,在校内成立“美的学院”、“大浦学院”、“线缆学院”等“校企一体化”学院。学院实施双主体领导与管理,双方共定招生方案;学生、企业、学校签订三方协议,实行招生即招工;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实现毕业即就业。

与行业“点对线”合作,推动行业企业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学院与芜湖市建筑协会、电线电缆行业协会等行业主管部门建立校行合作关系,推动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每年这些行业协会牵头组织相关企业与学院开展各方面合作,建立合作企业群。

与经济开发区“点对面”合作,深化实践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学院主动融入芜湖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江北产业集中区,签署资源共享合作协议,不仅为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企业实践提供了广阔的企业资源,还为学院了解开发区用人需求、与所在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实现了与开发区(园区)同步建设、互动发展。

与县、区政府“点对体”合作,拓展学生创新创业成长新路径。学院与芜湖市所属县(区)人民政府签署《县(区)校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技能培训、人才交流与培养、毕业生创业和就业等方面深度合作。

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8%以上。 2014年,校内外创业园学生开办的50家公司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毛利润超过3000万元。

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建设国家示范学校 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是省教育厅直属普通中专学校,2011年被教育部等三部委确定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学校。三年来,学校紧抓建设示范校机遇,更新办学理念、强化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队伍素质、拓展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办学水。

以文化融合为先导,强化校企衔接。为培养适应汽车制造及相关服务产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该校认真研究汽车及相关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更新办学理念,主动引入工业及企业文化,努力实现校企文化上的率先融合。推动“工业文明进校园”、“企业文化进班级”、“汽车文化进课堂”,让学生自觉接受熏陶,于潜移默化中培养职业素养,并达到知行合一。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促进内涵发展。一是健全动态调整机制,打造品牌专业。如面向现代农业开设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根据汽车新能源、机器人、车联网技术及时更新专业课程,以汽车等优势专业衔接中高职,与合肥工业大学、中央电大、安职院等高校合办自考助学式、远程开放型、五年一贯制等本、专科教育。二是深化校企联动机制,推进产教融合。与33家大、中型企业签订校企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共建协议,聘请企业专家、工程师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引进奔腾、博世、斯必克与巴斯夫等合作项目,将安凯股份8种产品的生产安排到实训教学中。三是完善共建共享机制,提升服务能力。校企联合共建汽车营销中心等实训室21个,校外实训基地33个,实现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功能“五位一体”。

以提高质量为根本,深化教学改革。变革传统的培养与教学模式,推行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考教分离”考核模式,做到人才培养按“订单”、教育教学有“菜单”、学业考核看“工单”。积极参与皖江城市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试点,围绕汽车等重点建设专业,全面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建成3门省级和3门市级精品课程,编写3门中职创新示范教材,学生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获取率提高到95%。

以“双师”建设为抓手,提高队伍素质。强化在岗培训与企业实践,引导教师学历、技能双提高,通过实施“转型”工程打造“双师”队伍、实施“青蓝”工程培养年轻教师、实施“能手”工程塑造专业能人、实施“跟岗”工程培育技能之星等,实现师资教学、教改、教研等能力同步提升。
马鞍山市:

实施“三大战略” 打造职教升级版

近年来,马鞍山市着力实施“三大战略”,打造职业教育升级版。

一是优先发展战略。 2008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全省率先启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2012年,与省教育厅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围绕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等9个方面开展合作;建立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1-2次会议,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难点问题;提高职业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确保教育费附加50%用于职业教育,先后投入十多亿元,对市、县职教中心及相关职业学校进行易地新建。从2012年起,在全省率先对中职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同时对农村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进行资助;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发展职业教育。

二是品质提升战略。区划调整后,将原来的18所中职学校整合重组为10所,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建成占地近600亩的马鞍山中职园;大力开展学校创建,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其中国家级改革示范校3所),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2所,多项教学成果获全国大奖;马鞍山工业学校成功引进德国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举办中德班;马鞍山师专与EEC国际教育集团开展合作办学;实施“一校一品”工程,目前已形成数控、汽修、物流、机械加工等一批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品牌专业,20门课程列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数控加工专业连续2年获全国大赛金牌;投资1.5亿元,在5所职业院校建成数控、机电、汽修、现代服务和信息技术等实习实训基地。

三是产教融合战略。组建安徽数控技术职业教育集团和安徽皖江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吸引全省50多家企业和学校参加;成立市“职教联盟”,首批邀请13所职业院校、131家企业和行业协会加入;开通市“校企合作对接网络平台”和“非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网上平台”,成立市中小微企业网络学院和技术服务中心;市职教中心与汽运公司合作共建汽车综合维修工厂、4S店和驾校;市工业学校等院校与台湾正崴集团等企业举办冠名班,实现订单式培养;启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试点。目前,全市技能人才累计达31.15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口总数的68.06%;其中高技能人才8.16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26.2%,居全省前列。
天长市:

优先发展职业教育 助推县域经济腾飞

一、坚持高位推进,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职教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每年听取1-2次职教工作专题报告,在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推进职教发展被列为唯一议案。市政府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每年的目标考核体系。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教发展规划和工作措施。每年4、5月份在电视台连续播放天长职教专题片,举办“万人看职教”活动,组织学生、家长实地了解职教办学情况,今年邀请了20多名网民组团看职教。

二、坚持优先投入,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保障能力

在公共财政预算中按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设立职教专项经费,逐年加大政府直接投入。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职教各项建设资金4亿多元。争取省级以上财政专项支持2414万元,主要用于示范校及重点专业建设。今年通过城投公司,向建设银行申报并获批1亿元的职教建设项目资金,全额用于职教发展,并由市财政负责安排资金偿还。

三、坚持高标建设,不断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

成立天长市职教中心,将市技工学校并入中心。投入1600万元,建成市区直达职教中心的职教大道,开通了公交专线。2012年,市政府无偿划拨360亩土地,投资超3亿元,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新职教园区;今年上半年,市职教中心已完成整体搬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职教中心添置更新实训设备。每年根据职教专业需求到高校招聘专职教师;每年安排50多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学校自聘有技术特长的企业退休工人、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专业课指导教师;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对职业教育骨干、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全市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已达80%以上。
长丰县: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 培养经济发展人才

一、建立培训机制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农民培训纳入全县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每年政府工作要点。出台了《长丰县2010-2015年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规划》。设置新型农民和成人教育指导办公室,指导工作。中心校校长兼任成技校校长。县财政投入3500多万元加强县职成教中心建设。整合农委、人社等部门培训项目,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培训经费,县里按人均每年1元钱的标准,保证成人教育运转。

二、创新培训模式

发挥县职成教中心、成技校、职业学校作用,以农民为本,完善事事有人管的组织系统构筑人网;建立处处皆能学的“十分钟学习圈”构筑地网;建设时时、人人皆可学的“长丰县远程教育培训网”构筑天网。从运行管理上,形成乡镇政府+成技校+村居的管理模式;从培训体系上,形成成技校+基地+示范户+农户的培训体系;从技术支持上,形成成技校+科研机构+专业协会+企业的支持团队;从产品营销上,形成成技校+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运作模式。

县职成教中心搭建培训平台,服务农委、人社等部门开展培训。 2013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5000多人次;开展家电维修、服装裁剪等劳动力转移培训3507人次。全县实现乡镇成技校全覆盖,村成技校覆盖率达95%以上。近三年,培训450多场次,3万多人次。2013年,农户参训率达48.6%、村干部参训率达94.6%、劳动力培训率达40.7%。

三、完善培训网络

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培训联席会议制度。以县职成教中心为龙头、乡镇成技校和职业学校为骨干、村成技校为基础、远程网络教育为补充;以农业科技示范园、种养示范户和涉农企业为实训基地,强化以新型农民为主体的实用技术培训,以专业大户等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创业技能培训,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