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心连星”志愿队接力七年爱心路

19.12.2014  10:45

2008年,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出现了一支义务家教服务队——“螺丝钉之家”,7年间,在马鞍山的大街小巷,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由最初的41名家教队员发展至今,先后有750名志愿者参与,无偿家教18000个小时。尽管“螺丝钉之家”的志愿者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为贫困家庭的孩子进行“爱心家教”的传统在这支志愿者队伍身上始终保持着。2014年夏天,“螺丝钉之家”的队员、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巢亮和另外10名同学新组织了“心连星”志愿服务队,开始了新的爱心接力。

与其直接捐助不如教授知识

我们希望扩大志愿范围,偏远郊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平时没有机会接触英语启蒙辅导,与其直接给他们捐助,不如免费教授孩子们知识,这或许对他们今后有一定的帮助。”12月14日下午5点,巢亮在马鞍山市佳山乡格林社区的活动室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这位黑黑瘦瘦但眼睛特别有神的小伙正被几个孩子围在桌子中间。冬天的日子很短,外面的路灯渐次亮了起来。“把这几个孩子的问题解决好我就可以回学校吃饭了。” 忙了两个多小时,巢亮还是显得兴趣盎然。

“‘心连星’本来是暑期的一个品牌项目,但暑假结束后,队员们没有停止志愿的脚步。8月,他们走进了向山镇石山社区开展儿童英语启蒙教育;11月,他们又赶往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关爱脑瘫儿童;12月,他们扩大了队伍来到了佳山乡格林社区。”指导老师方勇介绍道。

志愿者的热情和爱心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圆梦中国”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选活动中,“心连星”志愿服务队获得了安徽省属高校唯一的全国先进团队称号。

活跃在最需要的地方

巢亮是这支志愿者队伍的队长,大一的时候就参加了“螺丝钉之家”的志愿服务活动,现在已经大三的他已经记不清参加了多少志愿者活动。“今年暑假参加儿童英语启蒙的志愿者有11名,从8月开始一直坚持到开学,每天赶往位于马鞍山市最东边的向山镇石山社区进行辅导。”巢亮说,我们尽量找一些离市区相对较远的地方,这里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儿童启蒙教育相对落后。

石山社区19名学生中,有流动人口子女、下岗失业人员等贫困家庭子女,还有不少留守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不等,“我不识字,根本辅导不了孩子,一直想给孩子找个家教,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一拖再拖。这下可好了,有大学生志愿者到社区来给孩子辅导,孩子的补课问题解决了,我们太高兴了。”项万云的妈妈笑呵呵地说。

前来参加“心连星”补课的孩子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好。开班的时候,有个家长说她已经下决心为孩子找市区补习班,但来回路程要两个小时,每天的补课费要一百块钱。当听到社区书记柳传花通知有大学生们来社区办免费辅导班的消息后,她马上就让孩子来这里,“大学生们太负责任了,每次准备过来上课,一次也不缺席,讲课效果也不错,孩子现在学习的劲头比以前大多了。

收获在做志愿者的路上

大二的女孩王敏就是这样一名负责任的志愿者。刚入学,她就主动报了名,成了“螺丝钉之家”中的一员。“大一的课程少,做家教的初衷其实是打发时间,后来发现一做就爱上了这种生活。”加入“心连星”后,王敏坚持每堂课都到位,“大家都是风雨无阻的,我也不能例外”。

队员胡晓庆现在还经常接到一个叫肖星竹的孩子电话,“今年读小学一年级,启蒙课开始的时候虽然他英语一点不会,但是学习兴趣很大”。为了教好肖星竹,胡晓庆在下课后还额外给肖星竹“开小灶”,“到启蒙课程结束的那天,肖星竹在纸片上默写了一句话“THANK YOU ,TEACHER!”塞给了我,当时感动到眼泪都快出来了。

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这群热血的大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收获了成长,成为一个懂得付出、负责任的人。“志愿服务因其特殊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这些志愿者身上,我看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美因子。”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克明说。(黄敏  特约通讯员:汪盛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