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非洲,创造精彩 ——新技术、新装备,高质量、高效率,优势产能走进非洲,成为安徽的靓丽“名片”

24.07.2015  11:08

近年来皖企“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非洲已成为我省对外投资合作的重要地区。安徽日报今起推出系列稿件,报道我省企业在非洲投资发展的成功经验,引导带动更多企业到海外创业发展。

“第一”“最好”“奇迹”……在非洲这片兴业创业的土地上,安徽人挥洒汗水,留下诸多创举。多年来,来自安徽的优秀企业在非洲扎根,造福当地,传播友谊,成为中非合作发展的一面靓丽旗帜。

树立精品意识,以“快速度、高效率、高质量”赢得良好口碑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中国老话同样适用于非洲。

位于毛里塔尼亚Assaba和Brakna省的三角洲,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从“贫困”三角洲,到“希望”三角洲,再到“美丽”三角洲,窘况的改变,因为安徽企业的到来而发生。

毛里塔尼亚希望三角洲公路,是总部位于马鞍山市的中国十七冶集团自主运作的首个海外公路项目。今年4月21日,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总统出席希望三角洲公路建成通车仪式,宣布毛塔“希望”三角洲为“美丽”三角洲。

皖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大胆地对施工工艺进行优化创新,打破了毛塔近20年没有大项目完成工期的记录,两个标段均提前完成工期,被毛塔国家交通运输部评价为“奇迹中的奇迹”。毛塔交通部多次检查后认为,这是毛塔质量最好的公路,确定为“毛塔第一路”。

基础设施落后,是非洲各国面临的发展瓶颈。改善基础设施,是安徽企业在非洲国家开展的重要内容。

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机场,是该国现代化水平最高的机场,由中国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安徽省外经建设集团承建。项目工程师陈之锁说,建设前的机场基础设施水平大体与省内县城汽车站水平相当。项目竣工移交当日,时任总统激动地说:“这是马普托机场吗?我都认不出来了。”

铜陵有色集团铜冠矿山建设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首次走出国门,承揽赞比亚康克拉铜矿深部开拓工程,项目施工进度远远超过现场的另一家世界一流公司水平。

“当我们的1000米深的管子井施工到底时,外国专家们大为惊叹,没想到中国有这样优秀的凿井公司! ”铜冠矿建总经理胡彦华说,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安徽企业赢得了国际声誉。公司先后中标非洲多国矿建项目,同时将中国相关机电产品、选矿药剂技术等带到非洲,打破了西方国家对非洲铜支柱工业的垄断,受到赞比亚等国肯定。

非洲工业化程度较低。位于合肥的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承建刚果(布)年产120万吨钾肥项目。项目建成后,将使刚果(布)成为非洲最大的钾肥生产国,大大推动刚果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

安徽企业拓展非洲市场壮大自身的同时,正为非洲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省商务厅数据显示,非洲已成为我省对外承包工程的第一大市场和对外投资的重要市场,目前有30多家企业在非洲开展各种形式合作,业务覆盖非洲41个国家。截至去年底,我省对非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61.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6.9亿美元,分别占我省对外承包工程总量的36.1%、37.7%;皖企在非设立企业23个,实际对非投资达12.04亿美元。

组建联盟“抱团出海”,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风生水起”

贝拉,莫桑比克第二大经济中心和重要国际港口城市,是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刚果(金)等国家通往外界的主要交通出口。安徽省外经建设集团在此投资建设经贸合作园区,为国内企业在非搭建投资平台,已被莫桑比克政府确定为该国第二个经济特区,并入选我省首批3个“安徽省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

在贝拉经贸合作区,落户于此的盛伦物流公司发展势头良好。建成的保税仓库前,荷载几十吨的大卡车进出不断,运进运出非洲东南部各国与国际往来的农产品、原材料物资。自2013年正式开展业务以来,盛伦物流目前已形成每月10000吨的进出口业务规模。

“在合作园区发展,企业省去了对目标市场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等不熟悉而产生水土不服问题的麻烦,少走了弯路,提高了成功率。”盛伦物流负责人李旷说,公司看重的正是这里的政策与区位的叠加优势。物流企业转港的各类物资可根据海关相关规定存放于保税仓库,享受免税直至运输至其他国家;企业运营前3年免全部公司营业税,后期减税。目前,合作园区正吸引国内外农业、加工业和仓储物流业争相进驻。

7月,处于南半球的津巴布韦正值“冬季”。位于该国奇诺伊省的皖津公司温亚利农场,小麦长势喜人。

2010年12月,安徽农垦与津巴布韦国防部合作注册成立皖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现下属10个农场,占地超过10000公顷。项目以种植玉米、大豆、小麦为主,农作物单产达到该国先进水平,目前年产粮食15000吨并逐年提升,为该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响应省委、省政府推动更多企业“走出去”号召,2013年6月,安徽农垦发起成立“皖企赴津巴布韦合作开发联盟”。今年1月,省农垦津巴布韦经贸合作区入选“安徽省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合作区正以产业链为纽带,在种植业基础上逐步向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延伸。

“在合作区,企业争取到更多的优惠政策,降低‘走出去’的综合成本,增强了竞争力。 ”皖津天瑞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恒习说,受益于“抱团出海”,总部位于淮北的安徽天瑞生态科技公司,决定跟随安徽农垦走进非洲发展,在合作区开办企业。目前,天瑞公司经营的农场土地面积已超过3000公顷。

做好产能合作文章,打响非洲经济舞台上的安徽品牌

非洲,是安徽对外投资的热土。“非洲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但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加工制造业薄弱,这为我省建筑、工业等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和市场。”省社科院专家表示,从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角度,我省企业应关注非洲市场,适时“走出去”,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打响非洲经济舞台上的安徽品牌。

省商务厅有关人士介绍,从最初的参与我国援非项目建设,到今天主动开展对非投资业务,我省企业在非洲业务涉及国际工程承包、矿产资源开发、农业合作、建材加工、房地产开发、星级酒店、连锁超市经营等各个领域,在非洲影响力不断扩大。

“以安徽外经、安徽农垦为代表的安徽企业,是在津中国企业的翘楚,搭建了顺畅的投资合作机制,形成良性的投资示范效应,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口碑,是中津合作的典范。 ”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政务参赞崔春在评价皖企在津国整体表现时连连“点赞”。他表示,包括皖企在内的地方企业“走出去”是国家总体外交的一部分,要抓住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大机遇,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乘势而上。

“非洲是大有可为的一片大陆,全世界都看好非洲。 ”中国驻莫桑比克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王利培说,当前在非洲,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甚至产生恶性竞争,应对挑战、放大机遇,成为摆在政府和“走出去”企业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

单打独斗“走出去”的时代已经过去,“抱团出海”是必然选择。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个新事物,这方面没有成熟经验可遵循,安徽的探索走在全国前列。”王利培告诉记者,因为国情、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内经验不能完全复制到非洲大陆,既要发挥率先“走出去”企业的先导优势,又要发挥省内人才和企业的资源优势,不断拓展产业链,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才能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

“企业‘走出去’,是自身拓展发展空间的需要,也符合国家对外战略的需要。在非洲做好产能合作大文章,要找到利益契合点,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既要算好经济账,也要算好风险账。”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李耀辉说。

皖非之间愈加频繁的交流,必将促进皖非合作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