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师专承担国培项目引入“同课异构”激发学员热情

28.04.2015  11:09

同样一堂课,怎样上更精彩?

当国培项目遇上“同课异构”,不仅为听课学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堂盛宴,也为各方搭建了互动交流的研讨平台,让教师们能够及时吸收经验、拓宽教学思路,提高小学思品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这样的活动让大家深切地感受到在“同课异构”的很多有关“”的要求下,凸现出的多元各“”的教学魅力,同时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

4月22日,“国培计划(2014)”——安徽省中小学综合改革项目马鞍山师专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培训班开展主题为“同课异构 主动参与 激活思维 共同建构”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50名学员再次走进马鞍山市师范附小和山南附小,观摩研讨诗城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该项目首席专家喻长志出席活动。

师范附小和山南附小分别遴选了2位教师参与“同课异构”的授课活动,8名“国培”学员代表也参与了授课活动。12位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把课程内容生活化、具体化,让学生搜集和处理有关信息,补充大量的图片、资料,拉进学生与所学内容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他们以精巧、适用的课堂设计,精湛的教学技艺博得国培学员的好评。

朱福茹、吕会、童运运三位老师“异构”了四年级教材《小窗口大世界》一课,他们有的让小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概念、学会利用各种媒体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有的帮助学生感受强烈的时代气息,激发他们探究传媒世界的愿望;有的通过调查、体验、合作、交流等途径来探究自己身边的传媒世界,使学生感受到信息传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许静、张晓叶、詹翔三位老师“异构”了五年级教材《我们的国粹》一课,他们有的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通过观察、说、感受、做等方式让学生对中国的国粹产生兴趣并关注;有的注意将教学空间向课外延伸,引领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实践;有的特别注意吸纳学生身边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有的善于巧妙地将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回顾、梳理。学生们情感的心弦被一次次拨动,热爱祖国的情愫油然而生。

尹义芳、姜瑛、吴春英三位老师“异构”了三年级教材《说声“谢谢”》一课,他们的课堂授课各具特色,因其个人的年龄层次、学识背景、教学经验不同而风格迥异,各有千秋。以一首歌拉开序幕,引出课堂主题“说声谢谢”,衔接自然。用充分的课堂互动让学生回归生活,加深孩子们对感谢的理解,培养学生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张瑜、司飔、郑红群三位老师“异构”了六年级教材《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一课,他们通过对家庭资源消耗情况的调查,带领学生们认识日常生活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提供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小资料,让学生感悟节水重要性,增强节水意识。带领学生学习有关垃圾的资料、图片,认识垃圾的危害性,并懂得怎样减少垃圾污染。

在交流讨论环节,主讲教师分别畅谈了教学设计思路,“国培”学员围绕“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等问题展开研讨。

在听取大家发言后,相关专家对此次“同课异构”活动进行了精彩点评。喻长志参加了师范附小一整天的“同课异构”活动,他在点评时说,同样一堂课,三个侧重点,“同课异构”既有创设高效课堂的共性,又不刻板拘泥,教学形式变通灵活,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取得了教学目标清晰准确,能力训练目标落到实处的预期目标。六位老师,六种风格,或沉静,或活泼,授课教师的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教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及课堂语言的设计丝丝入扣,设计精巧、环环紧扣、见解独到,线索引领,点面结合, 教学过程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信,六位老师都善于灵活互动,课堂组织有分有合,知识、能力相互交融,课堂设计新颖,师生相互点燃激情,活动丰富多彩,师生互动较多,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高潮迭起,作品展示,案例评析,小组合作,形式多样的参与式、体验式、案例式等学习方式,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思考中进步。

活动开始前,项目组成立了以培训班班长为组长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指导组,各学习小组组长配合班长推荐8位学员参与课堂展示,指导组要做好协调、指导工作,保障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活动结束后,参训学员将授课课件、教学设计上传到网络研修平台,进行线上线下交流研讨,促进成果推广应用。(许小宇 特约通讯员:王靖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