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驿站助戒毒者救赎青春[安徽法制报头条]

25.06.2014  19:36

6·26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戒毒者这个特殊的人群身上。6月20日,记者走进安徽省女强制隔离戒毒所,耳闻一段段幸福家庭被毒品撕裂的辛酸往事,目睹一个个学员经历人生的歧路后,正勇敢摆脱白魔诱惑,迎接新生的真实瞬间。同时,也见证了奋战在一线的戒毒民警围绕提升戒断率与降低复吸率所作出的努力。

高考生拒上考场急赴“毒会

那时的我才13岁,真希望这只是一场恶梦……”眼前的女孩素素(化名)今年22岁,正值花样年华。看着她清秀的脸庞,你绝对想不到这是一位有着9年吸毒史的“瘾君子”。

素素从小家庭条件优越,父母都是公职人员。10岁时,父母离异。离异后的父母都觉得亏欠了女儿,对她更宠爱有加,有求必应。在父母的溺爱下,素素渐渐变得贪玩、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初二那年,素素与几名同学一道到一名男同学家玩,男同学拿着毒品“招待”大家。好奇的她跟着同学一起吸毒。此后,素素学会了打K粉、溜麻古。

随着毒瘾的加深,从小成绩优异的她频频逃学,无心学业。高考当天,当父母送她到考场后,素素立即转身逃离了考场,与同学一起赴“毒会”。满怀期望的父母知道真相后,犹如晴天霹雳,不敢置信。为此,母亲辞去了工作,在家照顾素素。父亲给女儿找了一份闲职,但工作不到一年,素素就不告而别。再出现时,素素眼里只有毒品,她还成了一名黑老大的“干妹妹”,变得有恃无恐、肆意妄为。2012年的一次扫黑行动中,素素的“保护伞”锒铛入狱。次年,素素被送到了省女强制隔离所强制戒毒两年。

在戒毒所里,民警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戒治措施。慢慢的,素素改变了任性、自大的毛病,积极负责黑板报策划出版工作,参加了美甲、插花、十字绣等各类文艺兴趣班和职业技能培训班。在民警的关心帮助下,素素重拾课本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并通过了一门课程,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大学梦。

两高一低”矛盾困扰戒毒工作

戒毒学员们纠正人生轨迹的实际行动让人欣慰,但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另一个令人忧心的事实:场所内的高戒断率,与回归社会后的高复吸率、低操守率矛盾较为突出。

据省女强制隔离戒毒所党委书记、所长李桂群介绍,将吸毒人员放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无毒环境中进行戒毒治疗,戒毒人员基本都能戒除毒瘾。但在回归社会后,尤其是解戒的第一年,不能及时就业、缺乏家庭关爱、昔日毒友拉拢等多种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他们摒弃操守,重新吸毒。尤其是“多进宫”戒毒人员,在回归后很难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严重影响戒毒效果。

问题的背后反映了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据记者了解,2008年6月1日正式颁布施行的《禁毒法》,在强制性戒毒措施之外,规定了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从而弥补了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能及时纳入社会帮教体系,并给予必要就业指导和帮助。然而截至目前,社区戒毒和康复工作没有形成完备的运行体系,致使公安和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投入的大量禁毒戒毒资源,达不到戒毒的预期效果。

模拟社区”演练回归平台

针对上述问题,省女强制隔离戒毒所为戒毒人员提供了一个模拟回归社会的平台——模拟社区。当天上午,“模拟社区”体验开启,两名戒毒人员在吧台里忙着销售爆米花、凉皮、关东煮等食物,俨然是小吃店的老板。

据介绍,在戒毒民警的安排下,处于康复期的戒毒人员可以每周轮流在“模拟社区”的茶吧、咖啡吧、冷饮吧、甜点吧(简称“四吧”)里担任老板,锻炼谋生能力,“预演”回归社会后的生活。此外,根据女性的喜好,省女强制隔离戒毒所还设立了美容、美发、美甲、形象设计等个性化教室,并邀请专业老师教授相关技能。只要戒毒人员掌握了经验,待解戒后,只需几万元,就能实现创业。

为了更好地服务解戒人员,省女强制隔离戒毒所还配合省戒毒管理局,选拔抽调具备较强心理矫治能力和水平的戒毒民警,进入社区,参与社区矫治,将康复教育工作从场所延伸到社会。此外,省女强制隔离戒毒所还建立了专门的解戒人员QQ群,供解戒人员交流工作、生活、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话题,并致力将此QQ群打造成网上诊所。苏先锋本报记者周莹莹

稿件来源:2014年6月24日安徽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