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以品质提升为使命 建好安徽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协同创新中心

07.01.2015  13:21

中药材品质是整个中药产业发展的源头,中药材品质提升是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和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前提。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安徽开展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协同创新工作,是发挥中药资源优势、提升道地中药材品质、推进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2014年1月,作为全省首批启动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安徽中医药大学吹响了安徽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协同创新中心的号角。近一年的时间,中心以“提升安徽道地中药材品质”为崇高使命,创新体制机制,凝练科研方向,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地方中药产业升级,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高水平,强辐射,以成功呼唤成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多维度创新体制 释放活力

作为牵头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以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饮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等平台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为为中心层,积极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安徽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一批省内外知名中药研发机构,形成研发骨干层,不断吸纳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霍山县长冲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安徽亚泰天然植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利民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同仁堂安徽中药材有限公司等大批安徽中药材种植生产企业,形成产业推广层,构筑了“相对独立、开放、竞争、流动”的多维度创新体制。

中心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建设,选举出理事会、学术与教育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并创造性地建设中心的“政策特区”,制定专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考核评价、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对外合作及文化交流的规章制度,最大限度发挥高校“学科、人才、平台、技术”优势、研究机构的科研优势、企业“产品、生产设备、市场信息、资金”优势,释放创新活力,为中心的协同、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协同创新中心揭牌

  与安徽济人药业共建现代中药研发基地

多方向协同攻关 提升品质

结合我省中药资源分布和产学研基础,中心遴选出有代表性的安徽五大道地中药材品种——霍山石斛、茯苓、凤丹皮、白芍、桔梗。其中,安徽大别山区主产道地中药材霍山石斛是石斛类药材极品,其野生品种已濒临枯竭;大别山区茯苓生产种植面积大,品质优,已开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凤丹皮是我省丘陵地区主产道地中药材,“铜凤”牌凤丹皮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皖北平原亳州白芍为我国常用四种大宗药材之一;太和桔梗是全国三大主产区之一。

药材好,药才好”。种源不明、栽培和加工技术标准不清、质量标准化水平不一等,成为制约安徽道地中药材品质提升的瓶颈。“以问题为科研攻关突破口”,中心凝练了种质资源及其分子生药学研究、中药材种植研究、中药材加工研究、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四大基本研究方向,建成了安徽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研发基地、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所、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研究所、药物化学研究所、“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安徽繁育基地”,完成了首批试种道地中药材大棚培育选址工作,与共建单位合作完成了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中药饮片炮制工艺规范化及质量标准研究”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中心还提炼出品种鉴定DNA条形码和分子标记、良种繁育、栽培及产业化加工等共性技术问题。同时,以重大项目招标形式,精选项目领军人物,组建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创新团队。2014年12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刘昌孝加盟该校安徽省院士工作站,以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创新需求为导向,以研究项目为纽带,汇聚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攻克和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一批创新中药产品,为提升安徽省现代中药产业水平、实力和规模而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该工作站的成立,对于安徽中药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增强安徽省中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零距离对接产业 服务社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要让百姓共享,才能有更为广阔的舞台。中心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增强安徽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和防病治病能力,提高中医药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与亳州市、六安市、金寨县、太和县签订了全面合作战略联盟,在5种道地中药材的产学研用上频频告捷。

中心成员献计国家大别山片区中药材产业化发展

中心创立了趁鲜加工技术,有效解决了中药加工过程中硫磺熏蒸的问题,极大提高了中药饮片品质,使当地部分农民户均年纯收入增长2200多元,仅桔梗双飞片一项发明成果为企业带来年利润2000万元;在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建立了出口饮片检测中心,开展中药材种植与出口饮片质量评价体系协作研究,给力企业中药产业国际化,实现利润千万元;在霍山太平畈乡发现了野生霍山石斛,攻克了组织培养繁育种苗和大棚栽培关键技术,选育的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霍山石斛1号、2号两个新品种通过鉴定,加快了繁育霍山石斛优良种苗,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为制定霍山石斛行业质量标准奠定了重要基础,对濒稀资源霍山石斛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目前,中心与霍山县长冲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建立霍山石斛太平畈种植基地70余亩;与安徽亚泰天然植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金寨建立了茯苓产学研基地;与北京同仁堂安徽中药材有限公司进行了规范化种植和质量控制研究,并建立了凤丹规范化种植基地;与安徽省利民中药材公司长期合作,建有桔梗规范化种植基地。

此外,还与岳西、庐江等县市的山区丘陵地区联合开展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帮助安徽振杨农林生态开发有限公司解决野外白及、金银花、桔梗等栽培、生产困难,全方位指导马鞍山市四方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中药材的炮制和加工等技术。并与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海南海力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新和成皖南药业有限公司签订科研项目合作协议。

特色化培养人才  传承创新

“‘药为医用,医因药存’。培养能够继承创新、适应产业行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中药人才,是提升中药材品质、巩固中医地位的根本保证”,中心主任、安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彭代银教授强调,“中药不同于天然药,要培养既能传承又能创新的真正中药特色人才,‘中医将亡于药’将不足为虑。

中心围绕学校“北华佗、南新安”的办学特色,全面参与了安徽中医药大学2014年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与59家单位共建了实习实训基地,通过野外教学、实验操作、市场调研、企业锻炼等教学手段,融入中药类知识与技能竞赛、“药苑之星”大学生科技项目申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竞技磨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力,尤其是提高学生的中药思维能力,全方位培养中药专业本科生“识药”、“辨药”、“制药”、“用药”、“创药”五大核心能力。

尤其在安徽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中心吸纳了一大批本科生、研究生参与标本采集、样方样地设置等环节,提升了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培育了他们的中医药情结,为学校培养了众多业务精良、精诚团结、吃苦耐劳的“李时珍”。

立足于安徽省实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实验区“千人培养计划”,中心还与11家企业、研究所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为区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协同创新这面旗帜下,中心将不断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核心竞争力,挺起进位赶超的脊梁,在促进安徽中医药大学内涵建设、安徽中医药强省战略目标实现、全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勇于拼搏,奋斗不止!(特约通讯员:叶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