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用最大决心和最强执行力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23.03.2015  12:21

 

财政制度安排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紧密联系,在适应新常态的过程中,财政将更加深刻地介入各方面体制机制的构建,财政改革任务更加繁重。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系列决策、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和财政部的工作安排,认真贯彻落实《预算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坚持把改革作为财政工作的总要求、总引领、总抓手,切实将改革嵌入到财政业务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干部作风队伍管理中,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现实紧迫感,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上下细功夫、苦功夫、深功夫,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大力推进法治财政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财政保障。

一是深化财政保障民生制度改革。 处理好发展和民生的关系,坚持依法理财治税,通过简政放权、减税降费,激发企业活力,支持创业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财政与经济良性互动,不断加强财源建设、夯实民生保障,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完善财政民生投入体制机制,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压缩一般性支出,倾力保障民生、保障基本、保障重点,更加注重统筹兼顾,特别关注并积极服务弱势群体、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多雪中送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到民生预期、财政预期、经济预期相一致,做到民生工程项目的有序进退、民生投入规模的适度增加,积极建立财政补一点、集体经济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民生工程项目建后管养。维护和规范初次分配秩序,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对收入再分配进行合理调节,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促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是深化财政预算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透明预算机制,深入推进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大力推进专项转移支付、政府采购及财政政策公开,继续实行预算公开评审,深化“开门办预算”。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继续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政府收支一律纳入预算,完善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基金预算的统筹衔接和调入机制。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编制中期财政规划,推进三年滚动预算编制,统筹做好年度之间财力安排。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健全专项转移支付设立、评估和退出机制,进一步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积极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科学界定省市县政府事权及支出责任,继续下放项目和资金审批权,着力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设。引入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采用贴息、担保、以奖代补、购买服务、后补助、股权投资等方式,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

三是深化财政国库运行制度改革。 除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的规定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外,预算安排的资金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实时动态监控体系,构建严密的预算执行监控网络。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建立健全财政结转结余资金和暂付款暂存款等定期清理机制,全面清理整顿财政专户,杜绝虚列支出或调节收入行为,加强收入缴库管理,完善国库现金管理,建立库底目标余额管理制度,合理调节国库资金余额,积极稳妥地开展国库现金、专户资金和社会基金运作,深入推进竞争性定存改革,收回统筹使用沉淀资金,切实用到保民生、补短板、增后劲上。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范围扩大到全省所有市县,更加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及运营情况。提前编制部门预算,健全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和支出进度通报机制,严格预算追加,硬化预算约束,促进“预算一年、一年预算”。强化决算对预算编制的反馈和促进作用,加强预决算闭环管理,着力解决决算和预算编制“两张皮”问题。

四是深化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科学界定财政作用边界,坚持市场无形、财政有形,市场无限、财政有限,市场有力、财政有为,市场有序、财政有效的原则,财政不该管的坚决放手、放到位,交给市场去做、支持市场去做,健全市场决定作用的财政体制机制。建立财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机制,支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全面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积极落实结构性减税,建立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健全税收、就业、金融、外贸、社保等政策,稳定和扩大市场需求。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积极推动银政担合作,充实担保机构资本金,促进担保机构做大做优做活做强,提高担保放大倍数,发挥担保增信功能,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私营企业和个人投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领域。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提高社会事业运行效率。

五是深化财政监督管理制度改革。 推动财政监督理念转型,积极做好重点监督、精准监督、有效监督,省级财政抓好省级财政监督,市县乡财政抓好本级的财政监督,县级财政指导乡镇财政抓好村级集体“三资”的监督管理。推动财政监督目标转型,把财政监督与预算一体、与改革一体、与过程控制一体、与决算一体、与审计整改一体,促进财政管理科学精细、公开透明、绩效提升。推动财政监督方式转型,采取自查、互查、抽查等方式,减少财政监督工作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财务成本,推动落实各级财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主体责任。推动财政监督手段转型,所有公共资金一律接受审计监督,对国有资产和企业一律从严监管,切实运用好人大、政协、审计、监察、司法等部门监督的力量和成果,发挥监督综合叠加效应。推动财政内部监督转型,加快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明确组织管理架构,促进管理控制的程序化和常态化,堵塞制度漏洞、消除管理隐患,确保机关运转严谨有序和业务开展稳健高效。

六是深化财政绩效管理制度改革。 夯实财政政策绩效,建立健全分级分类、适用高效、便于操作的财政政策体系,加强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严格财政预算绩效,围绕绩效目标管理、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政府采购绩效评价、财政政策绩效评价试点等方面,强化财政绩效评价机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和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创新财政绩效管理,对支持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财政项目、财政资金,建立分级分层分类的绩效评价制度,坚持对社会事业的支持与效率优先和公共效益最大化挂钩,对企业的支持与增加就业、新增产值、税收贡献度、可用财力贡献度挂钩,加快推进财政涉企项目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拓展系统功能,逐步覆盖财政所有资金,建立过程可倒查、效益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的追溯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公平性、公正性和效益性。强化财政绩效责任,压实分类分项、分级分部门的责任,做到“花钱要有效、无效必问责”。

七是深化财政风险防控制度改革。 更加注重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坚持政府债务限额管理,严格执行债务预算管理,建立债务责任制度,积极化解存量债务,做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政府性债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深化部门预算制度、国库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绩效管理制度、财政监督制度等,规范理财行为,以财政管理带动和促进预算单位的会计风险管理。全面梳理廉政风险点,深入查找财政工作中的政策、合规、法律、公共关系、外事、保密、安全等各类风险,明确风险等级,明晰各个节点的工作责任,突出对直接掌管资金分配和政策制定等高风险单位和岗位的权力进行限制,压缩和规范各种权力的自由裁量空间。巩固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肃财经纪律和“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成果,强化单位自查以及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专项检查,建立问责机制,坚决纠正和查处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坚决整顿财经秩序。

八是深化财政干部作风制度改革。 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认真践行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以钉钉子的精神,驰而不息地推进作风建设。强化党的组织领导保障,从严加强机关党建,从严加强党组和党支部建设,从严加强党员干部管理,坚持严字当头,克服好人主义,在关心中加强教育、在帮助中加强管理、在爱护中加强督促,激励财政干部讲责任敢担当,坚持原则,保持本色,主动作为,知难而进,务实苦干,重抓落实。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健全与预算单位会商机制,加强财政系统帮联和行风巡查,深化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切实在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基层群众、服务预算单位、服务市县财政中深化改革,同时在服务中听取意见、改进措施,不断提高财政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打铁自身硬,切实发挥党组的示范带头作用,落实党组及班子成员的关键少数责任,以上率下,做到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领导干部带一般干部,做到抓机关、带系统、促基层,做到财政部门带动预算单位财务部门,形成示范带动的强大正向效应,为推动财政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