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吾城上下求索 二十年,赢得金字招牌

12.03.2015  07:56

  文明之路漫漫兮,吾城上下而求索。百万市民二十年拼搏,终于捧回金字招牌。对于这座城市来说,“全国文明城市”带来的是城市面貌的改变,是宜居宜业的体现;对于这座城市的770万人民来说,幸福感的提升是真真切切的体验。

    20年努力金字招牌来之不易

  从1995年12月20日学习张家港创建文明城市算起,合肥市近20年矢志不渝创建文明城市,前后几代人为之努力,数以百万计的全城市民总动员。

  全国文明城市争创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一个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建设成果的综合考量。摘得这块金字招牌,相当不易。早在1997年,合肥市就被中央文明委作为中西部省会城市文明创建典型。如今,努力建设“平安合肥、幸福合肥、信用合肥、最美合肥”已成为合肥市创建的特色品牌。2005年、2008年、2011年,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三次评选中,合肥每次都与“全国文明城市”擦肩而过。三次落选,合肥人毫不气馁,从不懈怠,屡败屡战,越挫越勇。 2011年12月,中央文明委评选表彰了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合肥获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经过又三年的日夜奋战,合肥终于赢得“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 2015年2月28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合肥市成功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天注定要被载入合肥发展史册。

  据介绍,在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中央文明办立足公开、公平、公正的根本要求,本着符合基层实际、顺应市民需求的根本理念,优化测评标准、改进测评方法,不打招呼、不听汇报,所有考评材料实行网上审阅,现场检查全部采取随机暗访形式,最终成绩按照前三年10%、20%、70%的比例综合计分,更加突出常态长效、群众评价、民生导向和道德内涵,让文明城市争创真正成为让群众得实惠、为市民谋福祉的民心工程,真正成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德政工程,真正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品牌工程。

  励精图治20载,厚积薄发20年。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合肥实力越来越强,城市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坐拥800里巢湖和770万人口的大城市。“在创建工作中,我们克服了城市快速扩张、外来人口迅猛增长、城市管理难度明显加大等各种矛盾交织的困难,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终于如愿以偿,扬眉吐气。”合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钟俊杰如是说。

   文明程度让居民幸福感说话

  创建文明城市人人参与、见证,同时,创建也给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据了解,多年的创建中,合肥市突出创建为民惠民,共建共享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通过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十一五”以来,合肥市累计投入了1968亿元、建成了1192项基础设施项目,城市功能发生了质的飞跃。从2011年开始,合肥市已连续4年入选幸福城市十强。对于居民来说,幸福感的增加,无疑是民生改善的力证。

  过去五年,合肥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6%,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与此同时,超过212亿元的“真金白银”投入到了3万多个民生工程项目上,惠及群众750万人次以上,成为幸福合肥建设的重要助推力。近三年来,合肥市投入18亿元,完成254个老旧小区改造,对124个老旧菜市场实施标准化改造,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自2010年开始,合肥市进行了大规模民生工程“回头看”活动,社情民意调查显示,全市民生工程群众满意度和知晓度双双超过93%。

  当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我们知道,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文明的养成要依靠制度细心呵护、精心培育。合肥市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治理,精心打造“三优”环境。针对城市“五乱”等陋习顽症,合肥市坚持疏堵结合、依法治理,着力整治摊点、交通等乱象,组织开展“大扫除、大整治、大检修、大宣传”创建集中行动,城市环境文明面貌一新。“合肥市在此轮创建中坚持问题导向,善用省会资源,解决了一些久拖不决的顽症痼疾。此轮创建是合肥力度最大、变化最快、影响最好的一次。”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贺懋燮3月2日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总结表彰新闻发布会上说。

  坚持问题导向、行走合肥,这是合肥市文明城市创建的一大特色,成为创建的有效抓手。该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行走合肥。从市领导到一线工作人员,各级干部采取包路、包片、包点等形式行走大街小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金字招牌让文明成为新常态

  全国文明城市是我国目前综合评价一个城市“五个文明”建设水平的最高荣誉,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最具竞争力的“金字招牌”。

  “成为全国文明城市,这是一份殊荣,但这仅代表过去。创建之路永无止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只有加油站,没有终点站。”钟俊杰说,合肥市摈弃“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思想,自觉防骄破满,拉高标杆,坚持机制不变、力度不松、保障不减,瞄准文明创建新目标,着力打造文明城市新常态。

  对于未来的省会来说,城市将因这块“金字招牌”而持续改变。合肥市将持续全力推进创建工作,“在硬件上只能加分不能减分,在软件上只能进步不能退步”。据介绍,合肥市将进一步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来抓,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全民意识,在落实重点工作、提升市民素质、攻克薄弱环节、凸显创建亮点上不断下功夫,在解决问题上做“减法”,特别是做好公共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社区物业管理、公共交通秩序维护等工作,引导更多群众主动改进优化生产生活方式,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将全国文明城市的各项测评指标转化为常态化工作目标,合肥市从制度上寻求根本着力点,形成推动文明创建的精细化、常态化机制。合肥将实行精细化的城市管理,随着“数字城管”系统的投入使用,城市管理迈入了“信息时代”,让城市管理效率更高,对全市400平方公里建成区内的138万个城市管理部件实施全面监控。道路不干净、井盖丢失、摊点占道经营、车辆违章乱停等一批问题快速处理。(记者 武鹏)

  [1]  [2]  [3]  [4]  [5]  下一页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