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迈进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13.07.2015  18:42

  历年“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合肥高新区厚积薄发,实现跨越式争先进位。

  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全国115个国家级高新区(含苏州工业园)最新评价结果,合肥高新区综合排名跃居第八位,为合肥“新跨越、进十强”成绩单再添浓墨重彩一笔。

  这份榜单也标志着,合肥高新区已成功跻身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这是合肥高新区综合实力的展示,更是高新区创新驱动促发展的体现。

  进发:综合实力首列全国“前十强

  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是一个“含金量”极高的评价榜单。其依据的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定位于“政策评价”,以整体发展目标为导向评价。该体系强调国家级高新区对国家导向目标的响应程度或实现程度,直接体现国家赋予高新区的战略使命。

  体系由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化和结构优化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四个一级指标构成。这其中,合肥高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列第五名,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均列第七名,可持续发展能力列第十三名。

  上年度还是第12位,本年度就冲入前十强,列第8位,一下提升4个位次。科技部评价结果指出,合肥高新区综合排名明显上升,在企业技术交易和技术服务出口、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创新成果产出、企业上市融资、国际性人才引进和培育等方面表现出色。

  创新:转型升级带来不竭内生动力

  在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合肥高新区的“胜出”,是转型发展的“胜出”。

  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级工艺装备实验基地1家、国家级检测中心8个……在合肥高新区,规上企业全部建有研发部门。近两年,该园区工业增加值率维持在35%,企业利润率约10%。

  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不断增强。合肥高新区积极推进“互联网+”和“工业4.0”,推进家电、汽车等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家居、智能汽车升级迈进。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365家,占全市45%;自主培育上市企业1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2家,占全省上市高企的22%。

  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得到优化。目前,合肥高新区已吸引一千多名留学生创新创业,其中,国家“千人计划”18名,省“百人计划”16名。去年,全区共有29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立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个。

  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合肥高新区大力发展低碳高端产业,实行绿色招商、加强循环利用,成功获批中西部首批、安徽省首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保质量双提升。随着创业创新环境的优化,园区企业数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路径:创新生态体系“五位一体

  合肥高新区综合实力之所以突飞猛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协同创新平台的“动力引擎”作用初步显现是重要原因。其中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目前已累计孵化校友企业100余家,累计招录工程硕士1000余名。

  “我们全力打造平台、服务、政策、改革、环境五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华表示。

  平台方面,除了高端协同创新平台,还有遍布全区的孵化器。目前,合肥高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满足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要。

  4月份,经科技部批准,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25家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域之一。这是高新区服务方面的一大亮点。服务方面,高新区将科技服务业作为重点,全力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了以科技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政策方面,合肥高新区出台支持产业发展“2+2”政策体系,财政每年投入5亿元着重支持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科技金融融合。

  改革方面,积极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银行、担保、风险投资、小额贷款、上市融资、知识产权等多层次科技融资体系和创业辅导体系。目前,全区集聚各类创投基金20余家,基金总额超100亿元。

  环境方面,建设国际化科创社区,引进中加国际学校等配套,着力解决外籍人员子女教育等问题;组建了“国际研发服务外包创新平台”和海外归国人员联谊会,为高新区和海外人才、产业和技术的交流搭建了对接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文化,启动“创业高新”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培训、资本技术对接等活动,宽容失败、鼓励个性的创业文化在高新区蔚然成风。

  “此次高新区综合排名的提升既是认可和肯定,同时也是对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中心的鞭策。”陈华表示,合肥高新区将加快推进“创新、转型、升级”发展,牢牢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工作主动权,为合肥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