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综合排名跃居全国第8位

13.07.2015  11:12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近日公布的全国115个国家级高新区(含苏州工业园)最新评价结果,合肥高新区的综合排名跃居全国第8位,首次进入国家高新区十强之列。进入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四个“一级指标”名列前茅。

   高新区首次进入“国家高新区十强”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率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构建创新生态体系为核心,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加速融合,走在全市“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前列。

  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华介绍,在此次排名的四个“一级指标”中,高新区的各项指标都名列前茅,例如,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列第五名;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均列第七名;可持续发展能力列第十三名。“尤其是在企业技术交易和技术服务出口、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创新成果产出、企业上市融资、国际性人才引进和培育等方面表现出色。”

  去年全区专利申请4924件

  记者了解到,目前高新区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有研发部门,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级工艺装备实验基地1家、国家级检测中心8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6个。知识产权申请授权持续增长,2014年专利申请492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468件,位列全省县区、开发区首位。园区企业通用机械研究院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两年我区工业增加值率维持在35%,企业利润率约10%。”陈华介绍说,企业技术创新实力的增强,也带动了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并直接体现在园区经济指标上。

  近半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于此

  格力、美的、大陆轮胎、惠而浦……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这里的“龙头企业”不胜枚举;加上自主培育的科大讯飞、美亚光电、阳光电源等新兴龙头企业,合肥市近半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于此。

  根据统计,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365家,占全市45%;自主培育上市企业1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2家,占全省上市高企的22%;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70%;全区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达到134件。

  除此之外,“互联网+”和“工业4.0”正在高新区积极推进,家电、汽车等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家居、智能汽车升级迈进。

   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得到优化

  在高新区,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平台,发挥产业技术研究院集群研发、转化、人才培养“动力引擎”作用。根据统计,中科大先研院自2012年成立以来,已与英特尔、微软、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共建34个联合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孵化校友企业100余家,累计招录工程硕士1000余名。

  “目前,全区已吸引一千多名留学生创新创业,其中,国家‘千人计划’18名,省‘百人计划’16名。”陈华介绍,借助区内一系列平台,这些优质人才让全区的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得到优化。“去年,全区共有29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立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个。”

  园区企业数量爆发式增长

  在产业发展潜力方面,随着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化,高新区园区企业数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去年全年新增企业1910户,同比增长72.8%,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不断提升,仅去年硕士以上研究生占从业人员比重就达到8.8%。

  此外,依托一山两湖优质生态资源,高新区大力发展低碳高端产业,实行绿色招商、加强循环利用,成功获批中西部首批、安徽省首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保质量双提升。(合肥在线-江淮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