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籍导演王晓鹰携“最自信”作品回家

17.06.2015  10:48

  6月25日、26日,国家话剧院经典原创话剧《伏生》将亮相合肥大剧院。该剧导演,国家一级导演、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王晓鹰在接受省城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近年来我自认为最好的一部作品,离开合肥40年,我能带着这部作品回来向家乡人民汇报,很荣幸。”

   谈话剧:小众艺术更需要高雅深刻

  “话剧观众每次只有几百人,是通过舞台表演直接向观众传递信息,所以说,话剧艺术就是相对小众的艺术,是能够在庸常的生活里给大家带来精神的思考。”王晓鹰认为,一个地方要想繁荣话剧艺术,不能只有一个体制内的剧团来做,而应该包括学校的、体制外的更多团体,将小众艺术进行大众化的推广,“方法就是多排戏、多演出,我们进行艺术创作只完成了前一半,后一半就是更多的演出,与观众有更多接触的机会。这是需要一点一点做的。对一个像合肥这样的都市来说,应该有更多的观众把看话剧作为自己生活内容的一部分。”

  王晓鹰谈到,现在常常会有一些话剧作品,纯粹简单娱乐,缺乏深刻高雅性,他认为这样的作品看多了,会给观众造成不大不小的误导,“那些是必要的,但绝对不是话剧的全部,简单搞笑的戏会把观众口味搞坏。应该要引进一些艺术品质比较高的作品,这对培养观众群体、培养一个城市的高雅艺术氛围将起到积极作用。”

  谈作品:用生命承载文化传承真谛

  《伏生》由国家一级导演、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王晓鹰导演,解放军总政话剧团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一级编剧孟冰编剧。讲述了秦时统一天下,伏生通晓儒学精髓,被立为博士。随着时间的发展,一时被尊崇备至的儒学地位竟翻天沦至废黜,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伏生传奇般地将儒家大成之作《尚书》以奇特的方式保存下来。

  “这个本子是早就写好了的,当时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没有排成,而本子到我手上已经是十年后的事。排这个戏之前我也不知道伏生这个人,五经里面有《尚书》,如果没有伏生,《尚书》就流传不到今天。在这出戏中,伏生‘壁藏《尚书》’改为了‘胸藏《尚书》’。”王晓鹰表示这出戏的本子最打动他的地方在于,伏生虽为一代儒家宗师,却有着“大文化”的胸怀,由伏地而生到挺立于天地,这是一种生命状态,也是一种文化状态,它显示了生命的坚韧,也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如果这个戏只是写儒家文化的传承,就浅了。从这个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通文化人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生命联系,而不仅仅是外部冲突。是通过人物表达出整出戏的文化视角。能表现内心的作品,才是最厉害的。”

  谈演员:明星在舞台上的创造力远大于电视

  《伏生》由著名演员侯岩松、涂松岩等担纲主演。王晓鹰评价说,“侯岩松、涂松岩被称为松岩组合,真是巧合。侯岩松上个月得了梅花奖,他很有修养,以前是戏曲演员,是第一代科班学音乐剧的演员,台词能说出古典的意蕴,看他的戏有非常强烈的美的感受。不过,这出戏,最大的亮点就是所有演员在台上精彩的表演,远不只是侯岩松一个人。涂松岩很多人都是通过电视剧,熟悉他。很多明星都是国家话剧院的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对他们的挑战更大,因为有很强的人物塑造的创作任务,这些演员在舞台上焕发出来、投射出来的能量和创造力要远远大于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