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合肥看海”属虚假信息 暴雨虽大但未成灾
据合肥日报6月20日讯 6月16日、17日,我市出现了今年入夏以来的最强降雨,由于预防处置得力,未造成大面积积水。但有的新媒体公众号从网上找来陈年旧照,有的通过“PS”加工,加大渲染暴雨成灾,戏言到“合肥看海”。昨日,市委外宣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此次强降雨应对情况进行了通报。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虽然此次降雨强度大、范围广,但由于应对及时,科学处置,合肥并未因暴雨成灾。
“合肥看海”属恶搞
据气象部门通报,6月16日、17日,我市受主雨带影响,普降暴雨,市区平均降雨量均超108毫米,其中最大降雨量滨湖、包河区达189毫米。
这场暴雨,由于雨量充足,下得又急,演变成了“倒雨”,致市区多处短时积水。受强降雨影响,我市城区积水点主要在站前路中绿广场段、界首路与北一环交口、东二环与淝河路交口、金寨路与龙川路交口、合六路1号桥、荷叶地路与休宁路交口、南二环路与茗香路交口、望江西路下穿、南一环南薰门桥下等。南淝河水位最高达11.74米。但是,老城区、一环、二环等下穿桥未出现积水,交通正常。
针对近日网上流传着“合肥看海”的信息,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内容不实,图片有假,那些照片,有的是陈年老照片,还有的是张冠李戴被“PS”的照片,市民切勿轻信。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获悉,对市属某些网站发布有关“合肥看海”的不实报道,市网宣办将着手调查,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进行追责。
合肥防汛系统经受“最强降雨”
“此次暴雨虽大,但未造成合肥城区内涝,并未成灾。”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接到气象预警后,市防洪办和市应急办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雨情、水情,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防汛人员、应急队员、抢险设备提前到岗到位,强降雨期间,加强巡查、值守和应急处置,积极做好强降雨天气的各项准备工作。我市对城市下凹式立交(地下通道)及重点区域易涝点,采取“一桥一组、一处一岗”定人定岗值守,移动泵车、应急队伍提前布点到位,确保重点区域排水安全。
降雨期间,防汛人员全员上岗,加强道路、下穿桥(地下通道)、高架桥、重点路段、住宅小区、低洼区域巡查,发现积水,通过打开井盖、增设临时水泵等措施迅速处置。
在此次应对暴雨中,全市各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联防联动,形成应急联动机制和防洪工作合力,反应迅速、处置科学,最大程度降低了强降雨对城市交通和市民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气象、水文部门密切关注天气趋势和雨情、水情变化,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交警部门增派警力,疏导交通,对积水路段果断封闭交通;城管部门加强对道路收水口垃圾树叶等杂物清理;市政部门加大高架桥巡查值守;排水部门及时开机排涝;房产部门督促物业公司提前做好小区排水设施各项准备工作。
转变思路打造“海绵城市”
此次合肥能够经受暴雨考验,除了我市启动应急机制、科学应对以外,还得益于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的城市排涝防洪能力。合肥是全国31个、全省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1984年和1991年大水过后,合肥先后建成了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尤其是大建设以来累计投资约30亿元,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障社会经济平稳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经过连续多年对排水管网的改造,合肥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显著提升。就全国而言,合肥市的排涝标准处于中上等水平。“现在作为合肥市毛细血管的排水管道,口径在2米的仍属少部分。在国外,例如日本就有既能走人又能跑车,直径可达数米的排水管道。”合肥市排管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后,合肥市也将提高排涝标准并考虑引进“巨管调蓄”方案。
据了解,今年,合肥在逍遥津、包河、杏花公园正式开工建设3座雨水调蓄池工程。三大调蓄池建成后,如遇汛期,调蓄池就可以像“海绵”一样,及时吸收地面过多雨水,有效减轻周边区域内涝压力。
“这也是我们后期要将合肥打造成‘海绵城市’的初步工程,更好地解决地下管网排水能力。”相关负责人表示,杏花调蓄池位于杏花公园的西北角,靠近环城西路与阜南路;逍遥津调蓄池位于逍遥津公园东南,环城北路以西、寿春路以北;包河调蓄池位于长江中路以南、马鞍山路以西,三座调蓄池的服务总面积为5.2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