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改革之路引领大湖名城的全新跨越

10.06.2014  10:55

    一座勇于创新的城市,必是一方充满希望的热土;一座敢于变革的城市,必具有高远腾飞的梦想。

  主要经济指标跃进全国省会城市前10位、产业转型成绩凸显、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改革,使得合肥不断刷新发展速度,把美好蓝图转化为生动现实,创造未来,以追风之势,写就一个又一个“传奇”。

  改革的“有形之手”,助推市场的“无形之手”

  2006年,在合肥,没有比“大建设”更火热的词汇了。

  由于大建设涉及的投资项目众多、项目内容复杂,同时涵盖多个重点领域。多个部门“分而治之”和“多头管理”,极易引发腐败现象。

  为此,合肥市实施大建设“规划、设计、立项、招投标、投资、建设”的六分开,优化城市建设领域公共权力机构,规范城市建设领域公共权力行使,进一步创新城市建设运作监管模式。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招投标。

  2006年8月,合肥市成立招投标市场管理委员会和招投标市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建立集建设工程、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出让等交易功能为一体的统一招投标平台。自此,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事业的“破冰之旅”正式起航。

  2007年,合肥市规定建立全市统一的招投标有形市场,由原合肥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土地有偿服务中心等4个中心的机构、人员整合成立合肥市招投标中心,并接受合肥市招投标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直接监管。

  2011年3月,合肥市招投标市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更名为合肥市招投标监督管理局,重新确立了“一委一局一中心”定的工作管理模式,市领导是招投标工作的决策领导机构,招管局履行招投标活动监督管理只能,而招投标中心负责操作招投标项目。

  自此,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事业的“发展脉络”已经清晰。

  2013年5月1日,全国首部公共资源交易地方立法——《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2013年12月,全国首支公共资源交易专业执法队伍——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执法监察支队正式成立,进一步强化对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监管。

  “减少‘有形之手’干预主导影响的基础上,创新和改革‘有形之手’应用方式”,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主任黄卫东告诉记者,合肥公共资源交易用近7年的改革实践印证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健全的制度,刚性的执行,规范的市场,吸引了河南平顶山、湖北黄梅、安徽的六安、蚌埠、宿州、马鞍山等一大批外地市的重点项目,以及一批非市属投资、非政府投资的项目的进场交易。

 

  据介绍,2010年以来,外来进场交易项目823个,交易额363.19亿元。形成了具有合肥特色的公共资源交易事业多元型发展格局,使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事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破冰之旅”,国有企业迎来新生

 

  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合肥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进行尝试。

  “全面加快合钢集团存续企业、国风集团等大企业改革步伐,除公用事业外,其余国有企业年内全部完成改革任务。”2008年合肥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短短50个字,在这一年掀起惊涛巨浪。

  当年3月25日,合肥市国资委召集美菱集团、荣事达集团、合钢集团、四方化工集团、四方磷复肥、江淮化肥总厂、氯碱化工集团等7户企业及相关控股公司召开动员大会,宣布7户企业立即启动企业改制工作。

  2008年的合肥,国企改革是一个关键词。而贯穿合肥国企改革始终的关键词则是“进”与“退”。

  不追求国有资本绝对控股,不设国有股比例限制,一个个过去改革的“禁区”被突破;向大企业靠拢,与战略投资者联姻,在体制与机制创新中,合肥市实现了国企爆发力的集中释放。

  2008年,两大知名家电企业集团合肥荣事达集团和合肥美菱集团将分别转让100%国有股权。“靓女先嫁”,对重点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合肥以品牌效应和国资存量引入集聚更多战略投资者,“小题大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如,依托美菱和荣事达两大家电品牌,通过国有股权转让,先后引入海尔、长虹、三洋、美的等企业,并集聚华凌、格力等品牌,合肥已成为全国大家电第一制造基地。

  对于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肥通过国资投资平台果断进入,“无中生有”引入新产业,迅速形成规模,抢占发展制高点。参股投资京东方六代线就是典型例子,上下游知名配套企业纷至沓来,合肥也正成为全国最大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如今,备受关注的京东方8.5代线已进入生产阶段,该项目成为全球首条全产线应用Oxide技术的高端显示面板生产线,量产后可实现产值200亿元。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如何保障企业职工权益。合肥市按照“先进行企业职工身份置换,后实施国有资本退出”的原则,优先安置企业职工,始终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摆在第一位。

  此外,合肥市整合国有控股公司,组建市国有资产控股有限公司等四大投资集团,充分发挥国有控股公司改革平台的作用以及资本运作的专业优势,实现扶优扶强、逐步放活。形成了市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驻企稽察员“三层次”监管体制,强化国有资本营运,明确企业法人财产权,实现了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

  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合肥市累计完成279家企业改革,基本实现了竞争性领域的“国退民进”,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任务。

  截至2013年底,22户重点监管企业资产总额3044.7亿元、净资产1343亿元,资产总额、净资产总额分别是2007年国资委成立之初的4倍、6.38倍,净资产总额位居中部六省会城市之首。

  政府放权,释放发展动力提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