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民盟建议:能否建立"非遗一条街"

23.01.2015  20:28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大家广泛关注。值得思考的是,很多非遗项目虽然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但依然面临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局面。市民盟提出改善合肥非遗传承人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建议。

   调查

  合肥共有非遗项目115项

  2014年,民盟合肥市委开展了针对我市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及传承人生存现状的调研。据调研,合肥从2005年国家实行非遗保护工作开始,一直到2013年止,共有非遗项目115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1项、市级81项、县区级60项。全市共有86名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4人、省级11人、市级26人、县区级45人。

  困境

  传承人“四低”现象突出

  “收入低”、“社会地位低”、“文化水平低”、“政治地位低”是传承人比较突出的问题。

  “文化传承人文化水平低,大学水平的极少,小学文化的占大多数。”市民盟调研,发现文化水平的偏低,直接导致了在传承上的述说障碍与传播非遗项目的表现力,同时也存在着对文化的价值以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自身存在的价值缺乏清醒的认识,导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缺乏主动性,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的讨生活的心态去从事非遗项目。

  建议

  建立民间艺术数据库

  市民盟建议,建立合肥地区民间艺术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强大功能,收集、整理、保护这些珍贵的非遗项目,利用多种载体对其行为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将工艺流程、主要作品等转化为数字形式保存下来,便于后续研究的查找、使用、共享、信息传递与刷新。”

  今后,市民可以在合肥市所有的公共场所,随时共享非遗项目的资源。

  在市区建“非遗一条街”

  在此次的调研中,几乎所有的传承人都喊出了一个他们多年的心声。“希望政府能在市区建立非遗一条街”。

  市民盟表示,非遗一条街的建立,有利于集中展示非遗项目的艺术魅力。当然,街区的建立应体现出合肥的本土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合肥的一道建筑风景,成为合肥市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集中地,更是发展和传承合肥精神的文化名片。

  挖掘非遗的经济价值

  非遗的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这方面,有一个成功的典范。

  市民盟举例,李府自1999年9月27日开馆以来,从一个仅有2000平方展览面积的陈列馆,发展成至今年接待量近30万人次、年门票收入总额达400余万元的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累计接待游客已300万余人次。今年的国庆长假期间,李鸿章故居推出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包括《性格李鸿章》系列情景剧、“一元游李府”门票秒杀和《甲午国殇》特展等。这让身处博物馆的游客们在用一种轻松的心情和角度去认识不一样的李鸿章的同时,更加了解了合肥的历史。